科技赋能地质灾害预警:从遥感到人工智能的突破
科技赋能地质灾害预警:从遥感到人工智能的突破
2024年7月,广西德保县敬德镇暮洞村发生了一起惊心动魄的泥石流事件。幸运的是,由于地质灾害自动监测设备的及时预警,15户41名村民在灾害发生前20分钟安全撤离,无一人伤亡。
这一成功案例背后,是近年来我国在地质灾害预警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殷跃平表示,通过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我国地质灾害预警能力已大幅提升。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目前,我国已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天上有卫星,空中有无人机,地面则布设了各类监测设备,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监测网络。
2022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和B星,这是全球首个用于地表形变干涉测量的L波段双星星座。这两颗卫星能够穿透云层和植被进行监测,大大提高了地质灾害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地面,各类监测设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泥位计可以监测泥石流沟内的淤积情况和河床高度变化,一旦发现异常,会立即通过应急预警喇叭通知村民撤离。据统计,广西全区已安装22000多台监测设备,覆盖347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人工智能助力精准预警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地质灾害预警变得更加智能和精准。通过大数据分析,AI系统能够快速识别灾害前兆,提前发出预警。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灾技术方法室主任张鸣之介绍,目前研发的自动化监测设备成本已降至10万元级别,大大提高了普及率。自然资源部已在5.9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部署了28万台套监测设备,今年以来已成功预报灾险情68起,避免了216人可能的因灾伤亡。
覆盖全国的预警网络
我国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已实现全国覆盖,特别是在西南山区等高发地区。以甘肃省为例,全省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1896处,位列全国第三。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利用雷达卫星,24小时在线监测这些隐患点。
从2020年开始,我国通过雷达卫星、光学卫星和航空遥感等手段,完成了对全国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地区407万平方公里、713个县的隐患识别工作。共发现疑似隐患35890处,经实地核查,正确率达到50%左右。
未来展望
尽管我国在地质灾害预警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提高预警的精准度,如何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确保监测设备的稳定运行等。
殷跃平院士表示,未来将重点推进多技术融合,加强数据共享与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预警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同时,还将加大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通过技术培训和演练,提高群众的应急处理能力。
科技创新正在为地质灾害防治插上科技翅膀,让预警更及时、更精准,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科技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