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眼保健操引发争议:科学性如何?
新版眼保健操引发争议:科学性如何?
近日,浦江县大溪中心小学推行教育部新编的新版眼保健操。这套新版眼保健操从四节增加到六节,每节缩短为4个八拍,但总时长仍保持5分钟。新增了按揉风池穴和揉捏耳垂脚趾抓地等动作,有效减少徒手接触眼睛的机会。师生们表示做完后感到轻松舒适,家长也积极参与学习,共同保护孩子视力。专家指出,长期坚持做眼保健操可以缓解眼部疲劳,对预防近视有一定辅助作用。
新版眼保健操的推出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这是科学进步的表现,也有人质疑其实际效果。让我们深入探讨眼保健操的科学性问题。
眼保健操的历史渊源
眼保健操最早由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体育教研室刘世铭主任于1963年自创。这套操从1972年开始在全国推广,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版本包含四节动作,每节5分钟,每天做两次。2009年曾进行过一次改版试点,但并未全面推行。
科学界的争议
关于眼保健操的效果,科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支持者认为,眼保健操通过按摩眼部穴位,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视疲劳,对预防近视有一定帮助。反对者则指出,眼保健操无法改变眼球轴长,不能从根本上治疗近视,且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证据支持。
科普作家方舟子早在2007年就提出“眼保健操无用论”。他指出,近视是由于眼球轴长变长导致的生理性问题,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但没有证据表明眼保健操能有效预防或延缓近视。他引用数据称,中国学生近视率高达3.6亿人,位居世界第二,而美国不做眼保健操,近视率却只有25%。
专家观点的两派之争
“无用派”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袁松涛表示,眼保健操是否有效一直缺乏医学关键证据。要证明其效果,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循证医学调查,但目前没有人去做这项研究。他强调,缓解眼疲劳并不等于能预防近视,且环境因素对近视的影响有限。
“有用派”代表、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张树剑教授则认为,眼保健操对缓解眼部疲劳确实有作用。通过按摩太阳穴、睛明穴、四白穴等穴位,可以改善眼部血液循环,使眼睫状肌得到放松。青少年近视主要由睫状肌紧张或痉挛引起,缓解疲劳后视力会得到改善。
正确态度与建议
眼保健操虽然存在争议,但其作为一项简单易行的保健方法,仍然值得尝试。关键是要保持科学的态度,不盲目迷信其效果。对于预防近视,专家建议采取更全面的措施:
- 保证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
- 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如“20-20-20”原则)
- 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充足光线、正确坐姿)
- 定期检查视力,及时干预
新版眼保健操的推出体现了对青少年视力健康的重视。无论其效果如何,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才是保护视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