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拥抱幸福生活
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拥抱幸福生活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的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精神健康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不仅关乎个人幸福,更关系到社会和谐与进步。
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81万人。同时,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更缺乏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部分患者及家属仍然有病耻感。
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要提升到20%和30%;失眠现患率、焦虑障碍患病率、抑郁症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达到3.3名和4.5名;抑郁症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0%和80%;登记在册的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80%和85%;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0%和85%。
科学减压方法
深呼吸:当我们陷入焦虑时,我们的呼吸节奏往往会变的短促而紊乱。而深呼吸,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方式技巧,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调整呼吸节奏。进而安抚紧张的神经系统,通过深呼吸,我们刺激副交感神经,触发身体的自然镇静反应。从而降低心率、血压,并缓解肌肉紧张。值得一提的是,深呼吸的益处是累积的,坚持练习将带来更为显著的效果。
冥想:冥想,作为一种经过科学验证的解压工具,能够帮助我们调节身体,实现专注与放松的完美平衡,这项练习简单易行,只需通过深呼吸、身体扫描和意识集中,便能达到身心的平静。
身体活动:运动是缓解焦虑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不光能帮助我们缓解神经的紧张,平衡我们的神经系统,适当的运动还能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有助于心情的愉悦。如跳绳、骑自行车、太极拳、瑜伽等。
良好的睡眠:睡眠是身体和大脑的恢复期,也是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式。保持规律的睡眠习惯,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助于减轻压力。
做自己喜欢的事:有压力的时候可以做些治愈有趣的事情转移我们的注意力,让自己不在过度的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最大程度得到愉悦感减少压抑感。
改善睡眠质量的建议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一般成年人每昼夜需要6—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青少年睡眠需求则更多,个体差异较大;同一个体在一年四季中还有略微差异。在规律作息的情况下,早上自然醒来,精力充沛,每晚平均经历的睡眠时间,就是您的睡眠时长需求。若短时期因工作或学习压缩了睡眠时长,个体会因缺觉而出现日间疲惫、困倦和精力不足。
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的温度适宜、通风良好,并保持相对安静。使用舒适的床垫和枕头,正确的睡眠姿势可避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夜间有打鼾、憋气等情况的人,侧卧位睡觉可一定程度改善夜间缺氧。
避免睡前不良习惯:避免在睡前大量进食,尤其是辛辣、高脂肪和高糖食物;尽量避免茶、咖啡和可乐等含有刺激性物质的饮品;避免夜间饮酒,饮酒可能导致睡眠深度下降。同时,尽量于睡前两小时内不过度思考复杂工作或问题,不使用电子设备,尤其是蓝光屏幕,以免干扰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如有必要可以佩戴防蓝光眼镜。学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逐步放松肌肉紧张度,帮助缓解压力和焦虑。
白天要运动和晒太阳:适度体育锻炼有助于消耗能量、减轻压力,上午运动并接受光照,有助于充分生成机体内源性动力维持夜间睡眠。另外,夜间睡前避免过多的液体摄入,防止频繁起夜干扰睡眠。对于有午睡习惯的失眠患者,尽量将午睡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
心理援助热线
国家正在推广统一的心理援助热线“12356”,预计将于2025年5月1日前全面开通。这将为公众提供更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等。
“12356”热线投入使用后,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将根据需要及时增设坐席数量,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配备,提高接听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加强对热线的督导、质控和监管,推动心理援助热线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让我们一起努力,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拥抱更加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