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良谈情绪管理:如何缓解功能性胃肠病?
陈胜良谈情绪管理:如何缓解功能性胃肠病?
“情绪管理是功能性胃肠病治疗的关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陈胜良教授在《消化不良中国家庭合理用药专家建议》发布会上如是说。这一观点揭示了功能性胃肠病治疗中常常被忽视的重要环节——情绪管理。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这类疾病往往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情绪因素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脑肠轴:情绪与胃肠的双向互动
我们的胃肠道不仅是一个消化器官,更是一个“第二大脑”。胃肠道内覆盖着数亿个神经细胞和大量内分泌细胞,它们通过激素传递肠道环境及其细菌的化学信息。其中,多巴胺和5-羟色胺这两种调节情绪的物质在肠道中的含量远高于大脑,95%的5-羟色胺是在肠道里合成的。
大脑与胃肠之间通过“脑肠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当人处于压力或焦虑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胃肠蠕动异常,胃酸分泌失调,甚至引发胃动力不足、胃痉挛等症状。反过来,胃肠功能的改变也会通过脑肠轴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情绪波动如何影响胃肠功能
情绪波动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植物神经系统失调:压力和焦虑会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胃肠蠕动异常,出现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胃酸分泌异常:情绪紧张时,身体会释放更多皮质醇,影响胃酸分泌,导致消化不良或胃溃疡。
食欲改变:压力状态下,有些人会出现暴饮暴食,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完全失去食欲。
肠道菌群失衡:长期压力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引发一系列消化道症状。
实用情绪管理技巧
陈胜良教授指出,通过合理的情绪管理,可以有效缓解功能性胃肠病的症状。具体方法包括:
规律饮食:避免进食过于刺激的食物,如过度甜辣、粗糙、咖啡浓茶等,保持饮食节律,按时进餐。
合理用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胃肠促动力药、抑制胃酸药物等,但要注意时间和用量。
转移注意力:当感到情绪不好时,要学会转移注意力,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多与他人交流。
适当发泄情绪:选择合适的方式发泄不良情绪,如向朋友倾诉、进行心理咨询等。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调节情绪和改善胃肠功能。
心理干预:对于有明显情绪抑郁焦虑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调节精神的药物。
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不仅仅是药物治疗,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和情绪的管理。通过科学的情绪管理,可以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如果你正遭受功能性胃肠病的困扰,不妨从调整情绪开始,为自己的健康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