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兴怀教授:青光眼社区筛查是防治关键
孙兴怀教授:青光眼社区筛查是防治关键
在中华医学会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教授再次强调了青光眼早期筛查的重要性。他指出,通过社区筛查能够及早发现并控制青光眼,避免视功能损伤。上海正在探索使用AI技术进行社区青光眼筛查,居民只需20秒就能获得眼底病变报告,大大提高了筛查效率。这种模式有助于推动青光眼慢病管理的一体化发展,让更多患者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青光眼:沉默的视力杀手
青光眼被称为“视力的小偷”,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近800万人因青光眼而失明,预计到204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近1200万人。这种疾病之所以如此可怕,是因为它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患者甚至可能完全没有察觉,但会逐渐导致视野缺损,最终可能导致完全失明。
为什么需要社区筛查?
青光眼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龄超过55岁、有家族史、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高度近视或远视、曾有眼部损伤等。然而,由于青光眼早期症状不明显,许多患者往往在视力已经受到严重影响时才就医,此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社区筛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在社区层面开展定期筛查,可以及早发现潜在患者,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从而避免或延缓视力损害。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邹燕红多年来致力于社区眼病筛查和视觉康复工作,她强调,社区筛查不仅能够提高疾病的早期检出率,还能有效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负担。
筛查面临的挑战
然而,青光眼筛查并非易事。孙兴怀教授指出,青光眼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眼压、视神经形态、视野变化等多个因素,而这些指标在不同人群中表现各异,特别是对于高度近视患者,其眼底特征可能与青光眼相似,增加了诊断难度。
此外,传统的眼科检查设备和专业人员的短缺也限制了筛查的普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被应用于眼科筛查领域。通过深度学习算法,AI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分析眼底照片,识别青光眼的早期征兆。在上海的一些社区试点项目中,居民只需20秒就能获得眼底病变的初步报告,大大提高了筛查效率。
专家建议:定期筛查,及早预防
专家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眼健康检查,包括眼压测量和眼底检查。对于高危人群,如高度近视患者或有家族史的人,筛查频率应更高。同时,提高公众对青光眼的认识也至关重要。许多人不知道自己是高危人群,也不知道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青光眼的社区筛查有望覆盖更广泛的人群。AI技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筛查效率,还降低了成本,使得定期筛查成为可能。但最终,保护视力的关键在于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定期检查,及早预防,才能真正远离“视力小偷”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