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亿元工程款被拖欠,重庆建筑企业陷入生存危机
21亿元工程款被拖欠,重庆建筑企业陷入生存危机
2023年,重庆某民营建筑企业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这家曾拥有1500多名员工、3万多名劳务工人和上千家供应商的企业,如今却面临着21亿元工程款被拖欠的困境。这场危机不仅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更牵动着整个产业链的稳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21亿元工程款被拖欠,企业陷入生存危机
2018年,该企业与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合作,承建多个商品房项目。然而,3年前开发商爆雷后,企业虽然在政府帮助和自筹资金的情况下完成了大部分交付任务,但目前仍被拖欠21亿元工程款。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出险开发商在当地项目多数已无可抵债资产,能变现的资产有限,且已被金融机构等债权人查封,企业欠款绝大多数已无法要回。目前企业银行账户、应收账款等被冻结和查封,已濒临破产。
产业链受冲击,地方经济蒙阴影
工程款拖欠的影响远不止于此。由于拿不到钱又要给下游付款,不少建筑企业负债率屡创历史新高,导致大量债务纠纷。大型建筑企业辐射效应强,能带动众多建材供应商和工人就业,一旦倒闭破产,会影响整个产业链。
“上游倒一个,下游停一片。”该企业总经理邓某表示,公司欠下游供应商、分包商等巨额债务,企业股东不得不自己向银行贷款还债,但依然“杯水车薪”。目前企业银行账户、应收账款等被冻结和查封,已濒临破产。企业如果倒闭,下游上千家供应商、分包商等有不少也会破产。
建筑市场乱象,信用体系缺失
工程款拖欠问题的产生,与建筑市场的诸多乱象密切相关。从市场供求失衡到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从行业法制环境不完善到政府拖欠行为,这些问题相互交织,使得工程款拖欠现象愈演愈烈。
一方面,建筑市场供求失衡是拖欠工程款产生的基础。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领域广阔,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容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随着二元经济结构并轨,在城乡劳动力市场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农村建筑队伍异军突起,全国建筑业劳务队伍迅速扩大出现严重膨胀,行业规模超量发展、组织结构不合理,导致生产能力明显过剩。
另一方面,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是工程款拖欠成风的根本。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和法制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之一就是信用体系。我国市场经济发育尚不充分,信用法规不健全,信用档案、信用征信、工程担保等一系列信用制度远未建立,往往由于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和相应的鼓励,失信者得到了不应得到的收益甚至暴利而没有受到应有的谴责和处罚,客观上形成了对市场行为的不良诱导。
破解之道:多方发力,标本兼治
面对工程款拖欠这一顽疾,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既要解决眼前问题,又要建立长效机制。
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在承接项目时,要充分评估业主的信用状况和支付能力,避免盲目垫资。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为可能的法律诉讼做好准备。同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从政府层面来看,需要加大整治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力度。首先,应开展欠款专项清理,重点清理房地产开发、政府工程领域欠款问题。其次,要严格项目审批管理,严格执行项目资本金制度,防止资金不足的项目上马。此外,还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恶意拖欠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结语
重庆某民营建筑企业的困境,折射出建筑行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工程款拖欠不仅关乎企业生存,更关系到产业链稳定和地方经济发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法律保障等措施,营造公平、透明、健康的市场环境,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