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养学会发布最新提示:科学补充电解质,这些误区要当心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最新提示:科学补充电解质,这些误区要当心
近日,中国营养学会饮水与健康分会等六家专业机构联合发布了《电解质平衡与健康联合提示》,提醒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电解质平衡。专家指出,在长时间或高强度身体活动、高温环境作业时,以及发热、呕吐、腹泻等情况时,都需要及时补充电解质以避免出现电解质紊乱。此外,孕妇、饮酒后引发呕吐等情况也需要适当补充电解质。该提示还提供了科学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的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维护自身和家人健康。
电解质平衡:人体健康的基础
电解质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电解质是指在体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的物质,主要包括钠、钾、钙、镁、氯等。这些电解质在人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
- 保持体液酸碱平衡
- 稳定细胞膜电位,保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
- 参与酶促反应和激素释放等细胞功能活动
人体通过复杂的调控机制来维持电解质平衡。肾脏和胃肠道是主要的执行器官,负责电解质的摄取和排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甲状旁腺等内分泌器官通过分泌各种激素,如血管加压素、醛固酮、甲状旁腺激素等,精细调节电解质的平衡。此外,心血管系统也通过压力感受器参与这一调控过程。
电解质补充的常见误区
虽然电解质对人体如此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对如何正确补充电解质存在误解。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电解质补充误区:
误区一:单纯大量饮水
在高温天气或剧烈运动后,很多人会大量饮用白开水来解渴。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导致严重的电解质失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指出,单纯大量补水而不补充电解质,可能导致水中毒,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误区二:电解质饮料喝得越多越好
市面上的电解质饮料虽然能快速补充流失的电解质,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节制饮用。大多数电解质饮料都含有糖分,过量饮用会增加热量摄入,对控制体重不利。此外,高糖饮料还可能引起血糖波动,对糖尿病患者尤其不利。
误区三:所有人都适用同一种补液方案
不同人群对电解质的需求存在差异。例如,孕妇在孕期需要额外的电解质来支持胎儿发育;运动人群在高强度训练后需要快速补充电解质;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则需要严格控制电解质的摄入量。因此,补充电解质时应考虑个人的生理状况和实际需求。
科学补充电解质的方法
日常饮食补充
在没有大量体液流失的情况下,通过均衡饮食获取电解质是最理想的方式。新鲜水果和蔬菜如香蕉、菠菜、黄瓜等富含钾、镁等电解质;牛奶、豆制品、鱼虾等是钙的良好来源;而肉类、蛋类则能提供钠和氯。这些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可以有效维持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合理选择电解质饮料
在大量出汗或身体不适时,选择合适的电解质饮料可以快速补充流失的电解质。选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确保饮料中含有钠、钾、氯等基本电解质成分
- 选择等渗配方的饮料,以提高水和电解质的吸收效率
- 注意糖分含量,选择低糖或无糖产品
- 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电解质补充产品
正确的饮用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张谦建议,为了充分发挥电解质水的效用,需要遵循“少量、多次、分口喝”的原则。这样既能有效补充身体所需的电解质,又不会给消化系统带来负担。
电解质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础。通过科学的饮食和合理的补液方案,我们可以有效预防电解质紊乱,降低中暑、脱水等风险,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希望大家都能重视电解质平衡,关注自身健康,享受健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