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课:如何用积极心理学提升情绪?
哈佛幸福课:如何用积极心理学提升情绪?
2002年,哈佛大学开设了一门名为“积极心理学”的课程,最初只有8名学生选修。然而,短短几年后,这门课程的选课人数飙升至850多人,成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主讲教授是泰勒·本-沙哈尔博士,他的“幸福课”不仅改变了无数学生对幸福的理解,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积极心理学的热潮。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优势和潜能的科学,它关注的是如何帮助人们实现幸福和成功,而不仅仅是解决心理问题。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和能力,而这种追求本身就能带来积极的改变。
哈佛幸福课的五大核心前提
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在课程中提出了五个核心前提,这些前提不仅是理解幸福的关键,更是实现个人改变的基石。
1. 改变是可能的
研究表明,虽然基因在幸福感中起到重要作用,但通过环境改善与个人行动,深度改变是完全可能的。正如教育家Marva Collins通过严谨但充满爱的教育方法,让无数被贴上“无法教育”标签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证明了改变的可能性。
2. 研究保持健康的方法,而不是研究如何治病
心理学家Martin Seligman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主张不仅要研究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乐观、成功与幸福的机制。比如,研究显示,那些懂得表达感激与经常记录美好瞬间的人,通常比忽视这些细节的人生活更幸福。
3. 准许自己为人
当我们试图压抑负面情绪时,它们往往变得更强。相反,接受和管理这些情绪,才是心理健康的关键。丹尼尔·韦格纳的“反语处理”实验表明,压抑负面情绪会适得其反。解决之道在于“准许自己为人”:当感到压力或焦虑时,允许自己体验这种情绪,接受它的存在,而不是试图立即驱散。
4. 幸福是道德的追求
追求个人幸福不仅有利于自己,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心理学家Barbara Fredrickson的研究发现,积极情绪能够增强社会联系,激发他人的积极行为,形成一个“积极扩散”的网络效应。当你微笑或表现出积极态度时,即使是陌生人也会受到感染,内心变得更愉快。
5. 行动比言语更重要
行动才是改变的最有力语言。研究显示,父母如果自己每天阅读,孩子也更有可能爱上阅读;领导者如果身体力行努力工作,团队的积极性也会提高。正如甘地所言:“成为你想在世界上见到的改变。”
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升情绪?
积极心理学不仅是一门学术研究,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理解了上述五个核心前提,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学会主动改善生活。以下是一些基于积极心理学原理的具体实践方法:
1. 表达感激
每天记录三件让你感到感激的事情,持续一个月,幸福感会显著提升。这种简单的练习能帮助我们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积极面,而不是沉溺于负面情绪。
2. 发挥优势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沃特斯教授提出了“优势教养”的概念,强调在养育孩子时,我们应该打开自己意识中的优势开关,不应该一味地要求孩子修补缺点而是要认识到发挥优势比修补缺点更加重要。这同样适用于成年人: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不仅能提升自信,还能带来更多的成就感。
3. 建立积极人际关系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尝试每天与至少一个人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同事。倾听他们的故事,分享你的感受,建立深层次的连接。
4. 设定可实现的目标
根据“希望理论”,目标是希望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定既具挑战性又可实现的目标,能激发我们的动力。当达成目标时,及时给予自己正面反馈,这能增强自信心和幸福感。
5. 培养成长型思维
研究表明,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和幸福。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说“我做不到”,而是告诉自己“我需要更多时间”或“我需要寻找新的方法”。
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南京师范大学的苗元江和余嘉元首次系统介绍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2014年,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成立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用科学方法探索幸福与成功的心理机制。2017年,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为研究者与企业、教育界搭建沟通平台。
结语
幸福,不是目的地,而是旅程中的每一个脚步。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我们完全有能力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正如泰勒·本-沙哈尔所说:“幸福是可以学习的,改变绝非偶然。”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智慧,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记住,你拥有改变的力量,而这种改变不仅能让你自己受益,还能影响到你身边的人,甚至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