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处方”
体育锻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处方”
最新研究显示,青少年时期坚持运动锻炼,与成年后的精神状态存在积极关联。在新加坡,78岁以上年长者中有一半在童年时期每天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这一比率远高于年轻一代。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提出通过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强调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杨扬表示,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有效缓解压力和焦虑,提升情绪状态。规律的体育锻炼还能增强自信心、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积极人格特质具有重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健康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厉彦虎也指出,体育是最好的挫折教育、磨难教育、成长教育,孩子可以在体育的无言竞争中逐渐铸就强大人格。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佑发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体育活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他表示,体育活动和锻炼可以舒缓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通过和同伴交流沟通、运动中的对抗可以消除一些负面情绪,产生和增加一些积极情绪。
在实际案例中,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带孩子参与户外体育锻炼。一位家长分享道:“原来我也可以骑行这么久,还看到了这么多以前没发现的好风景。爸爸,我们下次是不是可以试试马拉松?”这种在运动中发现乐趣、释放压力的经历,正是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生动体现。
国家体育总局近年来也通过“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各类亲子体育嘉年华等赛事活动,鼓励青少年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更为他们提供了释放压力、培养积极心态的平台。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它不仅能缓解压力、提升情绪,还能培养抗挫折能力、增强自信心。在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应更加重视青少年体育锻炼,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运动机会和平台,助力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