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仲廉《椿萱集》:用诗歌致敬父母
余仲廉《椿萱集》:用诗歌致敬父母
2024年6月,一部名为《椿萱集》的诗歌集在武汉引发了一场文化盛宴。这部由湖北诗人余仲廉创作的诗集,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来自国内外40多位专家、学者、作家和诗人的关注与讨论。
一部献给父母的长诗
《椿萱集》分为两卷,分别是致敬父亲的《椿庭卷》和致敬母亲的《萱堂卷》。每卷都以一首长达2000多行的抒情长诗为主打,另收录30余首中短诗篇。这种以长诗形式致敬父母的创作,在中国当代诗歌中尚属首创。
独特的艺术特色
余仲廉在创作中没有采用传统的叙事手法,而是以“我”的抒情为主线,通过散点式插入人生经历的片段与细节,展现了父母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这种写法既避免了传统说教的枯燥,又突破了西方抽象理念的局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抒情风格。
在语言运用上,余仲廉巧妙地将中国传统诗词的韵律美与现代诗歌的自由性相结合。他的诗句既有古体诗的凝练,又有现代诗的灵动,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这种语言风格的创新,使得《椿萱集》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气息。
深远的文化意义
《椿萱集》的问世,恰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回归之际。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个人的亲情诗集,更是一部弘扬中华孝道文化的力作。正如湖北省文联副主席马尚云所言,这部作品“体现了真、善、美统一的美学原则”,对继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孝道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椿萱集》的出现,无疑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个反思和回归的契机。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中华民族尊老敬亲的优良传统。
广泛的社会影响
《椿萱集》的出版及研讨会的举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中国文学地理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邹建军认为,这部作品“对塑造良好的家风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治疗自私自利、金钱至上流行病,开出了一剂良药”。
《椿萱集》作为湖北省重点文化项目“中华家风”的重要收获,不仅为家庭教育、家风传承提供了范例和榜样,更为形成“知孝、懂孝、行孝、扬孝”的良好社会风尚作出了积极贡献。它以其感人至深的文学力量,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