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逝世:诗词文化的不朽传奇
叶嘉莹先生逝世:诗词文化的不朽传奇
2024年11月24日,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先生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这位被誉为“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的文化巨匠,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风范和文化传承精神。
从北京到温哥华:一位学者的漂泊与坚守
叶嘉莹,1924年7月2日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她的祖父是清朝翻译进士,父亲毕业于北京大学,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她自幼便沉浸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中。1945年,她从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后,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
1948年,24岁的叶嘉莹随丈夫离开故乡北京,辗转赴台。此后30年,她走得越来越远。到台湾不久,叶嘉莹的丈夫被投入监狱,叶嘉莹自己也带着未满周岁、还需哺乳的女儿遭受拘留。被释放后,她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带幼女在亲戚家狭窄的过道打了几个月地铺。在诗中,她说自己是“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哈佛大学访学,故乡离她更遥远了。几年后,叶嘉莹赴加拿大执教,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书不到半年,就获聘终身教授。她将父亲、丈夫和两个女儿都接到加拿大,一家人终于团聚。
诗词研究与教育:一生的追求与贡献
叶嘉莹先生在诗词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她的著作如《迦陵论词丛稿》《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迦陵论诗丛稿》等在海内外都有广泛影响。她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教育家。她曾说:“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
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回中国大陆讲学,先后被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聘为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1993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2007年获得在华永久居留资格,后定居南开大学。
为了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获得滋养,叶嘉莹曾精心遴选出218首古诗词,选编《给孩子的古诗词》一书,旨在将“诗词中蓄积的伟大心灵、智慧、品格与襟抱,汇集成一部给孩子的好作品”。
文化传承:让人心灵不死
叶嘉莹先生曾说:“让人心灵不死。”这句话深刻体现了她对诗词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精神。她认为,诗词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她曾说:“中华诗词里有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共同回忆、共同情感、共同审美和共同追求,因而,中华诗词也就成了中华儿女所独有的故乡。”
2018年6月,叶嘉莹将自己的全部财产3568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她对文化传承的执着与奉献。
一位学者的最后时光
2024年11月24日,这位百岁老人在天津逝世,但她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叶嘉莹先生的一生,是诗词的一生,是教育的一生,更是文化传承的一生。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学者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莲花总会凋落,莲子却能长留人间。斯人已逝,吾辈当怀之,对先生的最好怀念,就是热爱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像她那样“走向大众,深入城市、乡村,将传承的种子撒播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