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彭韶传》里的“数以万计”:一个成语背后的政治警示
《明史·彭韶传》里的“数以万计”:一个成语背后的政治警示
“数以万计”这个成语,在《明史·彭韶传》中被用来形容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明朝监局内臣的数量竟然达到了数以万计的地步。这不仅展现了古代官场的复杂,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数字表达的独特方式。
明朝的宦官之患
《明史·彭韶传》记载了明孝宗时期的一段历史。当时,明朝正处于政治腐败、官僚体系混乱的时期。作为吏部尚书的彭韶,负责整顿文官队伍,仅在弘治元年就勒令一百多名文官致仕。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监局内臣的数量竟然达到了数以万计的地步。
“数以万计”的惊人数量
“数以万计”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数量庞大到难以精确统计的程度。在《明史·彭韶传》中,用“数以万计”形容监局内臣的数量,绝非夸张之词。根据《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一书的记载,明朝的国家权力结构中,内监(宦官)势力崛起,与内阁形成“以内制外”的权力制衡机制。这种制度设计导致宦官势力膨胀,成为政治腐败的重要源头。
制度设计的隐患
为什么会出现“数以万计”的宦官数量?这要从明朝的国家权力结构说起。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为了弥补中央权力的真空,设立了内阁和司礼监两大机构。内阁负责处理政务,而司礼监则掌管内廷事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司礼监的权力逐渐扩大,开始干预朝政,形成了“以内制外”的局面。
这种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制衡内阁权力,防止外臣专权。但结果却导致宦官势力恶性膨胀,不仅数量激增至数以万计,还掌握了重要的政治权力。他们不仅监局内臣,还通过厂卫系统监控百官,甚至参与重大决策。这种权力失衡最终导致了严重的政治腐败。
古今用法的演变
在现代社会,“数以万计”仍然被广泛使用,但更多地用于描述事物的数量众多,如“这里的鱼儿数以万计,打捞十分容易。”这种用法虽然保留了成语的基本含义,但已经失去了历史语境中的政治寓意。
通过对比古今用法,我们可以看到,成语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时代变迁的能力。虽然“数以万计”的字面意思未变,但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却在不断演变。从《明史·彭韶传》中的政治警示,到现代汉语中的数量描述,这个成语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