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背后的包钢传奇:一首儿歌见证的民族团结佳话
《小燕子》背后的包钢传奇:一首儿歌见证的民族团结佳话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经典儿歌,竟然与内蒙古包头钢铁集团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渊源。
包头钢铁集团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设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支援包钢建设,8万多名各族儿女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在荒滩上筑起钢城,留下众多心手相连、同舟共济的故事。
《小燕子》最初是电影《护士日记》的插曲,而电影中的“北方建设工地”指的正是当时如火如荼建设中的包钢。在插曲《小燕子》的第二段歌词中,清晰地展现了包钢建设的景象:“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小燕子》的歌词由王路创作于1955年,后来与北京音乐家王云阶合作改编成电影插曲。王云阶当时正在包钢体验生活,他将自己对包钢建设的切身感受和当地民歌的曲调融入创作中,完成了歌曲的初稿。为了与电影情节衔接,他们又添加了反映包钢建设成就的新词。
值得一提的是,包钢的建设发展史,就是一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科书。除了《小燕子》,还有《草原晨曲》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这两首歌曲也与包钢有着密切联系。《草原晨曲》展现了包钢初建和新中国第一代牧民变身工人的历史,《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则描述了包钢建成后的情景,歌词中“亲爱的汉族兄弟汉族兄弟哟,和我们并肩建设哟,在那些野草滩上野草滩上哟,盖起了多少厂房哟……”生动描绘了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建设包钢的场景。
这些经典歌曲历久弥新,现在听起来依然让人振奋,生动展现出经典文艺作品的精神力量。它们不仅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见证。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满洲里市政协主席凌云所说:“这些经典作品在反映各族群众新生活、构建时代文化精神、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0多年前“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播下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如今,这粒种子已在祖国北疆长成了参天大树。重温这段历史,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成就,也让民族团结之歌更加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