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知识产权:科技助力种植业创新
农业知识产权:科技助力种植业创新
2023年,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达到14278件,同比增长27.5%,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态势。然而,在这令人振奋的增长背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现代化
近年来,智慧农业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以重庆为例,当地多个智慧农业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展现出科技创新在农业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在农产品流通领域,重庆市“农品慧”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图像识别等技术,为农产品购销双方提供在线交易、付款结算、开具发票等一站式服务。平台上线以来,不仅为农户节省了约12万小时的办税时间,还帮助农企农户实现融资7356.9万元,交易规模突破29.21亿元。
在农业生产环节,重庆市长寿区伏羲农场打造了西南地区首个丘陵地貌智能农机创新平台,通过数字农田系统和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对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等信息的精准监测和管理。这种智能化管理模式不仅优化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在渔业养殖领域,重庆市亘森电子科技开发的智能赶/拦鱼解决方案,采用小电流低频直流脉冲电场技术,有效解决了湖泊、水库生态养殖中的定投与定捕难题。这种环保型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渔业生产效率,也为维持水生态平衡提供了重要保障。
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挑战
尽管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但知识产权保护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以种业为例,虽然我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例如,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尚不完善,执法力度和司法质效有待提升,全民守法意识仍需加强。
此外,农业科研数据的保护和利用也面临诸多难题。潍坊果壳视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云上农业试验场”虽然通过“端、边、网、云、用”五位一体架构实现了农业科研数据的规模化采集和处理,但如何确保这些海量数据的安全,防止其被非法利用,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面对这些挑战,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需要提高种业知识产权立法保障水平,适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实施标准,完善配套制度,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其次,应加强执法力度,强化多部门协同监管,推进数字化建设实现全流程可追溯管理。同时,通过集中管辖机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完善司法措施解决取证难、鉴定难问题,加大赔偿力度,提高司法保护效果。
此外,推进全民守法也是关键一环。应加大普法宣传和培训力度,培养经营主体的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建立企业自律和信用建设机制,实施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助推器,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面对挑战,只有不断完善保护体系,才能为农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