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头气候变暖:冰川加速融化,生态系统面临多重挑战
长江源头气候变暖:冰川加速融化,生态系统面临多重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长江源头地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发源地,长江源头的气候状况不仅关系到当地生态环境,更影响着整个流域的水资源安全。近期,2024江源综合科学考察队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对长江源头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全方位的“体检”,揭示了这一地区面临的严峻挑战。
气候变暖:升温速率是全流域两倍
长江源区位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气候变化程度远超长江流域平均水平。数据显示,近60年来长江源区气温显著升高,升温速率约为全流域的两倍。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到21世纪末,在中等排放情景下,长江源区平均气温可能较当前升高2至4摄氏度。
这种快速的气候变暖带来了显著的降水变化。《青海省水资源公报》显示,过去5年长江源地区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达到261.7亿立方米,较1956至2016年多年平均值偏多40%以上。2024年7月1日至7月22日,长江源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53.5%,为近10年同期最多。
冰川融化:消融速度令人担忧
长江源区是全球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拥有大量冰川资源。然而,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加速这些“固态水库”的消融。
以岗陇加玛冰川为例,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监测发现,2017年至2022年间,该冰川末端总计变薄13.305米,非夏季消融量占全年冰量损失的约28%,夏季的消融速率则比其他季节高出2.6到4倍。冰川物质平衡线在海拔5800米左右,总物质负平衡达到了2.58米水当量。
长江科学院的科考队员在实地考察中也发现,格拉丹东雪山主峰冰川、冬克玛底冰川等标志性冰川都有逐步萎缩的趋势。冬克玛底冰川近年来持续消融,2009年甚至退缩分解为大、小冬克玛底两条冰川。
生态影响:多重挑战接踵而至
气候变暖和冰川融化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长江源区的水资源量显著增加。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的数据显示,长江源地区自2005年以后总体转丰,特别是2017年以来增幅明显。另一方面,水沙量也在增加,长江源区河流的沙量开始增多,部分河段出现河岸垮塌或崩蚀。
更令人担忧的是,高寒植被正在退化。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实验发现,当增温达到或超过3摄氏度时,江源原位实验点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会出现临界点变化特征。增温幅度越高,样方内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下降越明显。
科研前沿:持续监测与应对
面对长江源头的气候变化挑战,科研人员正在积极开展研究。2024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队对长江源区进行了全方位“体检”,监测“水土气沙冰”五大要素。科考队员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高原上,克服恶劣天气和高原反应,采集水样、泥样与土壤微生物样品,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也专门设立了“长江和黄河源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策略”课题,旨在解析冰冻圈变化下源区水平衡关系的变化及对生态格局、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工程的影响,评估水资源安全利用状况和未来趋势,提出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和保护策略。
长江流域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秦鹏程表示,未来长江源区暖湿化趋势仍将持续。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水资源增加,但也会带来冰川加速退缩、河势演变等多重挑战。专家建议,应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进一步加大对长江源区暖湿化的关注和研究力度,深入研究江源生态演变规律,为长江保护提供坚实的科研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