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10部16亿,哆啦A梦的长尾效应有多强?
十年10部16亿,哆啦A梦的长尾效应有多强?
临近六一儿童节,哆啦A梦又带着新电影《哆啦A梦:大雄的地球交响乐》与中国观众见面。作为陪伴了几代人成长的经典IP,哆啦A梦不仅在票房上持续创造佳绩,在衍生品、授权等领域也展现出强大的商业价值。本文将深入分析哆啦A梦IP的成功之道,并探讨其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启示。
系列电影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哆啦A梦:大雄的地球交响乐》是该IP系列的第45部大电影,于今年3月在日本上线,并选择在儿童节期间与中国观众见面。尽管口碑尚未出炉,但该片首日票房已突破1100万人民币,登顶单日票房冠军,极有可能成为今年六一档的票房赢家。
自2015年以来,《哆啦A梦》系列大电影已在中国上映10部(包括2部3D和8部2D),累计票房达16.7亿人民币,多数选择在儿童节档期上映。这个诞生于55年前的IP,至今仍在持续释放其吸金能力。
多维度发展:从漫画到游戏的全方位布局
哆啦A梦的院线动画之旅始于2007年的《哆啦A梦:大雄的恐龙》。2015年上映的《哆啦A梦:伴我同行》以超过5亿人民币的票房,成为当年六一档期的票房冠军,远超同期的国产动画。
哆啦A梦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电影领域,其漫画和动画作品也积累了大量粉丝。目前,哆啦A梦动画共有5季,每季平均播放量约2亿次。此外,哆啦A梦在国内的授权销售额也在十几亿到二十亿人民币之间。
本土化运作:艾影公司的授权策略
艾影公司作为哆啦A梦在国内的授权代理,其总经理朱晓菊表示,哆啦A梦拥有近200家被授权商,产品涵盖衣食住行等多个领域,年销售额在十几亿到二十亿人民币之间。淘宝哆啦A梦旗舰店目前拥有57.8万粉丝,产品以蓝胖子公仔为主,涵盖了快消品和潮玩等多个领域。
艾影公司在选择被授权商时,主要考虑其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和销售渠道实力。同时,公司也非常重视产品设计,会鼓励客户先提设计概念,必要时还会直接参与设计开发。在零售渠道和销售推广方面,艾影也会积极参与布局。
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启示
近年来,虽然国产儿童片票房总数在上升,但内容和制作水平仍显不足。在美国市场,动画电影占比基本保持在15%-25%之间,而中国目前还维持在10%以下。国产IP如阿狸虽然曾红极一时,但因后续内容乏力而逐渐失去市场活力。
《熊出没》作为长线IP,通过动画、院线电影和线下乐园的结合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迪士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8年全球最赚钱IP Top20中,日本占据了近一半的席位,而中国IP则未能上榜。
从内容层面来看,日本的长销动画大多具备老少咸宜和雅俗共赏的特点。哆啦A梦凭借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轻松诙谐的剧情以及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成功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
日本动画电影产业的成功,离不开政府扶持、产权保护、人才培养等政策支持,以及完善的分级制度。在衍生品领域,日本版权方对授权的精细管控也值得借鉴。例如,《旅行青蛙》的授权合作中,日方对每个细节都有严格限定,以确保IP的原汁原味。
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产业链,从人才培养到动画制作,再到周边贩售,都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近年来,中国动画产业开始借鉴成功经验,探索具有“中国元素”和“中国故事”的动画IP,如《熊出没》《大鱼海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秦时明月》《雄狮少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