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口普查揭示老龄化加剧:25%人口已逾60岁
上海人口普查揭示老龄化加剧:25%人口已逾60岁
2022年,上海常住人口出现近年来首次下降,总量降至2475.89万人,较上年减少13.54万人。这一变化背后,是上海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调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5%,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
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其人口老龄化程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根据最新数据,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这一比例不仅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0%),也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水平。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首先,劳动力供给减少,对经济增长形成制约。其次,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特别是养老金和医疗支出面临巨大压力。此外,养老服务需求激增,对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
应对挑战:构建银发经济新生态
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上海正积极构建银发经济新生态,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从多个维度发力,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
在养老照护服务方面,上海支持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增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和护理型床位供给。同时,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鼓励专业力量参与,提供认知障碍筛查、保健康复、助餐助浴等服务。家庭照护床位的推广和个性化上门服务的开展,也为居家养老提供了更多选择。
康复辅具产业是上海银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优质中小企业。通过商场超市、社区服务设施等渠道推广康复辅具,扩大医保个人账户资金使用范围,鼓励保险机构将康复辅具纳入相关保险赔付范围。
在老年宜居产业方面,上海鼓励新建住宅按照终身住宅理念设计,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同时,优化适老化改造支持政策,打造适老化改造样板间,提升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智慧养老是上海应对老龄化的重要创新举措。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开发居家智慧养老解决方案。养老助残场景智能服务机器人等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也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便利。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压力,上海持续完善养老保障体系。2024年,上海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每人每月增加61元,同时按缴费年限和年龄给予额外补贴。此次调整惠及全市退休人员,企业退休人员于7月25日、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于7月29日领取到调整后的养老金。
在医疗保障方面,上海推进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优化就医流程,提升老年人看病就医的便利性。同时,加强老年病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发展抗衰老产业,提升老年健康服务水平。
优化生育支持政策
应对人口结构挑战,不仅要做好“老”的文章,也要解决“小”的问题。上海积极落实国家生育政策,通过延长产假、设立陪产假和育儿假等方式,减轻家庭生育负担。同时,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增加托位供给,推进医育融合模式,为年轻父母提供更便捷的育儿支持。
此外,上海还通过财政补贴、租金减免等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服务。在一些示范城市,如南京,政府投资建设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专业培训和医疗支持,推动托育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未来展望
面对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的双重挑战,上海正通过构建银发经济新生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生育支持政策等多维度举措,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有助于缓解当前的社会经济压力,也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人口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上海的探索和实践,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构建更加包容、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路径开辟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