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视角下,高龄独居老人的社区融入 | 社工案例计划
社会支持视角下,高龄独居老人的社区融入 | 社工案例计划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独居老人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一个具体的社工案例,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帮助一位80岁独居老人融入社区生活,改善其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
背景介绍
服务对象是沈奶奶(化名),今年80岁,高龄独居老人,原居住在L街道X村,现居住在L街道L社区临时安置棚户中,育有二儿二女,老伴已经去世。
一个儿子在市区工作,另一个儿子在外地工作,两个女儿都远嫁外地,平时只能通过电话联系,逢年过节会过来探望。沈奶奶目前独自一人居住在安置棚户中,自行买菜做饭。
沈奶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国家每个月给予老人的补助大约有1500元,老人日常吃药的开支较大。由于没有子女在身边,同时自身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沈奶奶长期与智能手机为伴,常常一个人待在家里刷短视频、听小说,对于社区开展的活动完全不了解。
在社工站日常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前往服务对象家中进行上门探访,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到来表示感谢,由于子女身处外地,身边也没有亲人关心、照料,且自身性格较内敛,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的交谈中感受到服务对象的孤独和寂寞。
需求分析
精神慰藉需求
服务对象年龄较大,自身有一些慢性病,且性格内敛,不喜欢主动与人交际,日常生活比较枯燥,由此产生了孤独、寂寞等负面情绪。
社会关系网络需求
服务对象子女远在异地,常年在外生活,只有逢年过节才会来探望,回家探亲次数较少,服务对象身边长期无人照料,而原先村里的社会关系网被打破。
社区归属感需求
服务对象原本不是L社区居民,因为在X村的住所拆迁才搬到龙泉社区居住,社区生活方式与原先乡村的生活方式不同,导致服务对象与周边邻里关系不密切,对社区的认知度不高。
服务目标
总目标
通过社会工作者开展的服务,排解服务对象孤独、寂寞的负面情绪,改善服务对象的精神状态,构建邻里支持网络,改善其生活孤独状态,促使其融入社区生活。
具体目标
- 社会工作者通过上门探访的方式,结合周边邻居串门互动,排解服务对象的孤独、寂寞的负面情绪,改善服务对象的精神状态。
- 社会工作者组织社区志愿者及服务对象周边邻居,采用上门探访、走访串门等形式,构建邻里支持网络。
- 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结交更多知心朋友,促进其融入社区生活,提高社区归属感。
服务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源自鲍尔拜的依附理论,20世纪60年代开始用于精神病学的临床治疗,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社会支持网络可以按内涵分为工具性支持和表达性支持,按主/客观分为实际支持和主观感受,也可以分为有形支持(物质或金钱支持)和无形支持(心理、精神支持)。社会工作需要评估服务对象在个人和社区层面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运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弥补和拓展社会支持网络,提升其建立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服务实施
建立专业关系,进行心理慰藉
社会工作者通过前期上门探访,运用倾听、同理心等会谈技巧,了解服务对象的生活习惯转变、社区活动参与意愿等问题,对服务对象的情绪表示理解和同情,并承诺制定服务计划。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承诺表示认可,希望社会工作者能经常来家中谈天说地。社会工作者详细了解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以及家庭情况后,走访周边邻居以及社区工作人员,为制定针对性服务计划做好信息收集准备。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工作者考虑到同辈之间更有共同话题,因此多次带领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去服务对象家中走访串门,谈心聊天分享彼此之间的奇闻趣事及往日趣事,以构建服务对象的邻里支持网络。在排解服务对象的孤独情绪的同时,为改善服务对象独居无人照顾状况,降低服务对象的生活安全隐患,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积极建立邻里之间的生活帮扶和紧急求助,遭遇突发事情有人及时知晓和求助,并对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情况形成动态掌握。
增强服务对象社区归属感
社会工作者考虑到服务对象在家中独自居住,长期刷短视频和小说,在运用周边资源为服务对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同时,多次邀请其参加社会工作者组织开展的社区活动,如妇女卫生安全宣讲活动、手工活动、端午节活动、老年人小组活动等。社会工作者通过鼓励服务对象走出家门,定期参与社区集体活动,让服务对象充分享受社交,爱上与邻里互动的感觉,从而引导服务对象在多次参与活动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服务对象在多次参加社区活动后,已逐渐适应社区活动的开展方式,提高了自身的社交能力。社会工作者在后续的服务过程中,让服务对象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每一个活动环节来,从中获得快乐的正面情绪及满足感,结合构建的社会支持网络,逐步引导服务对象融入社区生活,缓解服务对象日常生活单一、枯燥的状况。
服务成效
精神面貌改善
服务对象原先生活方式较孤独、无聊、单一,常年一个人居住在家。社会工作者利用社会支持理论介入,引导服务对象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融入社区生活,让服务对象在集体活动中扩大交际圈,促进其形成自我认知,保持生命活力。目前服务对象较之前更加活泼开朗,乐于与周边邻舍串门走访,能在集体活动积极表达分享。
社会支持网络构成
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中性格比较内敛,不喜欢与人交际。社会工作者鼓励其与邻里进行同辈互相走访,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帮互助。服务对象现在会愿意与熟人主动打招呼,也有了更多的朋友,还时不时与周边邻居一起学习针线活。社会工作者再次进行探访时,发现服务对象的交际圈扩大了,心情也比之前舒畅了,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
社区归属感强烈
服务对象原先不喜欢参与社区活动,在社会工作者的带动下,利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方法,在社区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养生保健宣传,系统性学习一系列常见慢性病知识的预防措施,让服务对象学会调整自己的饮食食谱,提高了对养生保健知识的认知,改善了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在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的同时,不断提高对现居住社区的认知,增强了社区归属感。
推广价值
个案工作对独居老人精神慰藉问题具有有效性
相比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方法,个案工作在解决独居老人精神慰藉问题方面有其特定的优势,因为每个独居老人面临的精神慰藉需求不尽相同,具有特殊性,个案工作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社会工作者采用个案工作的实务方法,以面对面的方式,直接与服务对象沟通,保证社会工作者能把精力放到服务对象身上,并根据其不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从服务效果上看,个案工作一对一的服务,能够更好的对服务对象进行监督,保证服务目标的达成。在本案例中可以看到服务对象精神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善,案主从很少与邻居们交往到主动多次的沟通交流;从开始的除了日常采购出门,其他时间基本都待在家里刷短视频,到现在的主动外出,并参与社区活动。由此可见个案工作介入独居老人精神慰藉问题具有有效性
社会支持网络有利于满足独居老人生活心理需求
社会支持理论对于那些有意愿做出改变,能够主动配合的独居老人来说在应用层面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帮助独居老人恢复良好的精神状态。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案主建立来社区同辈群体的非正式支持网络,一方面服务对象子女外出务工,不能在身边照顾,社区里的同辈群体面对的问题和需求相似,并且可以经常与服务对象见面,他们之间的互相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帮助老人建立来自同辈群体的非正式支持网络。另一方面,在农村地区调动来自政府、社区及相关社会组织或机构方面的正式支持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帮助服务对象建立来同辈群体的非正式支持网络,有效缓解了案主的生活心理需求。
开展个案工作实务应遵循的原则
社会工作者要注重服务对象的优势和发掘潜能,运用好专业技巧。个案工作认为需要服务的服务对象目前只是暂时的困顿,所以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注重挖掘每一位服务对象的潜能与长处,帮助他们摆脱困境。通过介入发现服务对象自身的闪光点和优点,消除其在介入过程中产生的自卑心理。通过给服务对象增加自信心,鼓励他们多参与社区活动,对其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激发其潜能,使其从社会支持网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过上属于他们的晚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