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食堂:温暖老人心坎的好去处
社区老年食堂:温暖老人心坎的好去处
上午11点,江苏张家港市塘桥镇花园村老年食堂里热气腾腾,红烧狮子头、青椒水面筋肉丝、炒芹菜等各式菜品摆满了餐台。门口已经排起了队,老人们都赶早来吃午饭。说起老年食堂的由来,花园村党委书记钱再飞打开了话匣子。
那是2022年“七一”前夕,钱再飞像往年一样到90岁的老党员朱顺宝家中慰问。两人聊得兴起,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女儿上班回不来,朱顺宝要自己准备午饭。“我看着老人家颤颤巍巍拖着把椅子进了厨房,扶着椅子、佝偻着身子,动作缓慢地准备午饭,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钱再飞说,“谁家没老人?谁不是为人子女?如果换作是自己父母,吃顿饭这么辛苦,我心里过不去。”在他的积极推动下,花园村老年食堂很快建成开业,解决了周边老年人的吃饭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社区老年食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近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民政部202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已超过一半,部分大城市和农村地区,这一比例甚至超过70%。民以食为天,年纪大了做饭不方便,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独居老人等日常吃饭难的现象较为普遍。
重庆渝中区七星岗街道金汤街社区老年食堂负责人张莉退休前一直在社区工作,对老人“吃饭难”问题深有体会:“有的老人做饭不方便,做一餐面条能吃三顿。还有的吃饭不规律,饿了就随便吃点。有位老婆婆生病了没人照顾,每天就喝黑芝麻糊。”
在民政部门、街道社区的大力支持下,金汤街社区老年食堂很快就办起来。“每天准备丰富的菜品供老人挑选,三荤三素一汤会员价只收10元,重庆人爱吃的小面只要3元。”张莉说,为照顾行动不方便的高龄老人,食堂还提供送餐服务,“送餐费收3元钱,我们找低龄的、经济困难的老人来做送餐员,送餐费全部给他们,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社区老年食堂很快就成了周边老人每天必到的“打卡”地,每日客流量接近300人次。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周边社区的老年人也慕名而来。有一位近90岁的老婆婆,去过好多家养老院,每月8000多元的养老院也住过,都不满意,最后还是回家住。邻居把她带到我们食堂,刚坐下她就哭了,说‘政府解决了我们老年人吃饭的大问题’。”张莉说,她办食堂不是为挣钱,“而是为了让老年人能够有尊严地过好晚年生活。”
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积极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发展。2023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2023年10月,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完善老年食堂、老年餐桌、老年助餐点等老年助餐服务设施配置,优化功能布局,将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纳入城市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促进服务便利可及。
有了政策的加持,各地建设步伐纷纷提速,社区食堂发展进入快车道。不过,也出现一些问题。今年初,有关“社区食堂倒闭”的话题一度成为新闻,“有些食堂开业不足两个月即关门,上百位老人预付卡无法退款”。部分社区食堂运营和服务效果不理想,多地出现社区食堂停止经营的情况。
“如果对餐饮行业不熟悉,或者只是为挣钱,不建议进入这个行业。”一位社区食堂负责人表示,他自己经营一家还算成功的连锁餐饮企业,因为想做公益回报社会,与社区合作在现有餐饮店里增加了社区食堂业务。“虽然社区帮忙减免了部分房租,还经常组织活动帮助引流,但社区食堂还是亏损。”该负责人说。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社区食堂的建设、运营、服务背后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和输血,有的是减免房租,有的是政府购买服务,还有的是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或者定期发放运营补贴。记者采访的多家社区食堂,绝大多数使用的都是闲置房产,要么免收租金,要么只象征性收点租金。如某县一家与餐饮企业合作开办的社区食堂,使用的是物业用房,享受两年免租,而市场上同地段、同面积房屋年租金大约是4万元。
“目前,建设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场地是最大的‘痛点’,也是最直接的政策发力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战略规划研究室副主任关博表示,提供场地设施支持能够切实减轻经营者的成本压力,从而有助于降低餐食价格,确保普惠公益性质。
除了房租,人工费用也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媒体报道了河北保定市一家社区食堂,招聘了4名厨师,每月人工成本2万元左右,但每天来就餐的只有30多人,每月总营收还不足以支付人工成本,只能暂停营业。
一边是较低的价格,一边是人工、水电气等固定成本支出,社区食堂要实现收支平衡,往往需要财政补贴。一些社区食堂经营者努力通过商业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一个思路就是打造“网红餐厅”,吸引更多客流量。
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圆桌和折叠椅、复古的暖水瓶和印花玻璃杯、墙上刷着“为人民做好饭”的标语……重庆市江北区华新街街道大兴社区食堂负责人王利将经营的社区食堂打造成网上知名的“打卡地”,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社区食堂做自助餐,靠的就是人多量大、薄利多销。街道社区帮忙做推广营销,客流量大了,盈利自然上去了。”王利说,有了盈利作保证,社区食堂就能一直经营下去,“看着老人每天高兴地来、高兴地走,心里还是挺感动的。”
福保街道益田社区是广东深圳市福田区早期建成的一处超大型住宅小区,约有3万多居民,其中常住老年人口占比约18%。“我们小区也要搞一个社区食堂。”在居民议事会上,不少居民提议。
很快,由民政部门牵头,整合物业场地资源,凝聚社区党委、物业公司、业委会、老年人协会等多方力量,引入一家专业餐饮管理公司作为社区食堂建设方和运营方,益田社区数字健康食堂开业运营。
社区食堂建在哪里、需要哪些设施、采取哪种运营模式,都是居民们商议的结果。在居民议事会上,征集到关于社区食堂建设的意见建议100多条,益田社区食堂的桌椅板凳、橱窗灯
温暖老人心坎的“幸福食堂”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徐村助老大食堂的故事令人动容。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食堂,是当地首个村办助老大食堂。在区民政局、王台街道及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食堂投入超过40万元,面积达到400平方米,为本地老年人提供了便捷的就餐服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村助老大食堂不断进行自我升级。2020年,食堂华丽转身,升级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其整体面积由原来的400平方米扩展到960平方米,增加了日间照料室、医务室、棋牌室和餐厅等多个功能性空间,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加全面、周到的服务。至此,助老食堂的服务半径也更加广泛,向周边6个自然村延伸,使得更大范围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到这项温暖人心的公益服务。
如今,徐村助老大食堂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就餐场所,更是一个多功能的养老服务平台。在这里,老年人不仅可以享受丰盛的餐饮,还有助医、助洁、助浴、助急和助乐等多项服务,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一全方位的服务理念,将老年人的需求放在首位,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核心价值。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区老年人的需求,徐村助老大食堂还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定期组织麻将、棋类及其他文娱活动,让老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开动脑筋,增进体力,促进社交。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老人的生活,更有效缓解了孤独感,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
此外,助老食堂的设立也促进了社区以老带幼的良好氛围。年轻人通过与老人们的互动,增强了对老年群体的理解和关心,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代际关系。无疑,这种人文关怀将进一步拉近社区成员之间的距离,增强社区凝聚力。
这一切的成功不仅在于服务设施的完善,更归功于社区各方力量的共同协作。区民政局、王台街道及乡村振兴工作队等多个部门的支持与参与,使得徐村助老大食堂得以顺利运营。各方协作的模式,为其他社区助老服务项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社区老年食堂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其运营仍面临不少挑战。例如,杭州一些社区食堂因改造时间过长、菜价偏高等问题,影响了老人的用餐体验。部分食堂甚至因经营不善而停业,给周边居民带来不便。
专家建议,社区食堂应坚持“老年优先”的原则,保持其公益属性。同时,可以借鉴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整合资源,控制经营成本,提高菜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对于部分老人外出用餐困难的情况,社区应积极上门,加强沟通,提供个性化服务。
社区老年食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社区、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支持、创新运营模式和多方协作,我们相信,社区老年食堂将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中一道温暖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