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子刊重磅发布:通心络胶囊突破动脉硬化治疗困境
《自然》子刊重磅发布:通心络胶囊突破动脉硬化治疗困境
2024年,一项发表在国际权威科技期刊《自然》子刊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项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领衔的研究发现,一种名为通心络胶囊的中药,能够有效干预颈动脉斑块,延缓其进展,为动脉硬化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20年科研之路:从偶然发现到重大突破
张运院士回忆道,对通心络胶囊的研究始于20年前的一次偶然选择。当时,他的团队正在寻找能够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通心络胶囊因其抗心绞痛作用而被选为研究对象。这一选择开启了长达20年的科研征程。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通心络胶囊的效果。实验结果令人鼓舞,这促使团队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2009年,一项发表在《美国生理学杂志》的研究显示,通心络胶囊能够有效缩小斑块体积、降低斑块破裂风险,从而减少心梗和脑梗的发生。
大规模临床研究:确凿的循证医学证据
为了获得更可靠的证据,张运院士团队开展了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CAPITAL研究。这项研究纳入了124家医院的379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迄今为止该领域规模最大的临床试验之一。
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胶囊显著降低了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次心肌梗死、紧急冠脉血运重建和脑卒中)风险36%,同时降低心源性死亡风险30%。这一结果不仅在30天时显著,甚至在一年时仍持续显示出36%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和27%的心源性死亡风险降低。
独特的作用机制:突破现有治疗局限
通心络胶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效果,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它既不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也不通过抗炎途径发挥作用。相反,它可能通过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将斑块中的胆固醇移出,从而达到稳定和缩小斑块的效果。
这一发现尤为重要,因为目前西药主要通过降脂和抗炎两条路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但这些药物往往存在副作用,限制了临床应用。而通心络胶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特别是在微循环领域,这一领域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权威认可:中医药走向国际的里程碑
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自然》子刊,被评为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中国十大医学研究和中国心血管病学领域十大亮点。由通心络胶囊系列循证医学研究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越南心血管研究院副院长谢孟强教授在清化省心绞痛和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科学研讨会上表示,通心络胶囊的出现打破了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困局。该药早在2013年就被越南卫生部批准进入医保目录,体现了国际医学界对其疗效的认可。
未来展望:微循环领域的广阔前景
张运院士指出,微循环领域是未来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向。在这一领域,西药的作用有限,而中药如通心络胶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它们能够改善冠脉血流储备(CFR),这是目前衡量微循环功能的金标准。
这一突破不仅为动脉硬化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更为中医药走向国际、融入现代医学体系开辟了新的道路。正如张运院士所说:“经过循证医学研究还能推动中药和西药真正走到互相融合、更加提高的现代化阶段。”
这一研究成果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更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循证医学的引领下,中医药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