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宁自动步枪M1918:美式硬汉的象征,深入剖析其科技发展误区
勃朗宁自动步枪M1918:美式硬汉的象征,深入剖析其科技发展误区
勃朗宁M1918自动步枪是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发的一款标志性武器,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可靠的性能在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深入探讨这款武器的技术特点、发展历程及其在战争中的应用,揭示其作为“美式硬汉”象征背后的故事。
由于勃朗宁自动步枪枪身又长又重,搭配.30-06全威力步枪弹的强劲后坐力,这款武器通常由体格高大健壮的士兵携带,因此它被视为美军硬汉的象征之一。
最早的版本没有安装两脚架,采用薄壁枪管,并使用了闭膛待击设计,这让它更像是自动步枪而非轻机枪,因此有些人认为这款武器的设计方向有些偏离了主流的武器技术路线。
当美军决定参加一战时,军方高层发现部队缺乏自动武器。于是紧急装备了发射.30-06口径子弹的绍沙自动步枪。然而,美式弹药直接导致复进簧断裂,影响了武器的表现。
网上有些说法认为,绍沙自动步枪的可靠性问题主要是由于美军改了口径。实际上,原版法军使用的绍沙性能也不理想。就像一个班里的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互相比较,虽然一个比另一个稍好,但并不代表性能好。
美军参加一战时缺乏自动武器其实是自作自受。刘易斯轻机枪最初是美国人研发的,原本可以装备美军,但美军觉得没有打仗的需求,所以拒绝了这款武器,后来才不得不仓促装备绍沙。
1917年,枪械大师约翰·摩西·勃朗宁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款新型自动武器,也就是BAR 1918。由于当时美军急需自动武器,再加上绍沙的表现让人失望,BAR 1918以惊人的速度通过测试并列装部队。
这款武器被命名为M1918 Browning Automatic Rifle(勃朗宁自动步枪),主要是因为它的设计不像传统的轻机枪。此外,为了区分勃朗宁当时提交的另一款M1917水冷机枪,美军将其称为Browning Automatic Machinegun。
BAR是Browning Automatic Rifle的缩写,港台翻译中有时称其为“白朗宁”。由于柯尔特公司当时的订单饱满,M1918的生产由温彻斯特公司负责。
尽管M1918直到1918年7月才运抵欧洲,差点错过一战,但它卓越的性能让使用过绍沙的美军士兵对其印象深刻,特别是那些士兵在对比法国产的绍沙后,更加认为M1918可靠且优越。
M1918配有610毫米的枪管,全枪长1194毫米,空枪重量约7.28公斤,射速约为每分钟500-650发。最早版本采用了觇孔式机械瞄具,护木也比二战版M1918A2的护木更长。
M1918最初没有安装两脚架,部分原因是设计者勃朗宁受到“行进间射击”理念的影响。这种射击方式主要用于战斗中持续压制敌方火力,而不是追求精准度。虽然今天看来不那么实用,但在一战和二战期间,这种战术非常流行。
勃朗宁M1918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美国犯罪组合雌雄大盗中的Clyde Barrow使用了一把截短枪管的M1918。他将枪管缩短到457毫米,提升了机动性。
在1937年,美军对M1918进行了升级,推出了M1918A1版本,主要增加了两脚架。该型号的产量较少,更多是实验性质。
1922年,美军还测试了一款M1922勃朗宁自动步枪,该型号的两脚架与M1918A1相似,增加了尾部独脚架,以增强卧姿射击的稳定性。
M1918A2是1938年研发、1939年定型、1940年大规模装备的改进版。它的显著特征是两脚架安装在枪口后方,增加了提把。M1918A2依然保留了薄壁枪管和闭膛待击设计,尽管美军希望它是一款轻机枪,但实质上它依然是自动步枪。
M1918A2取消了半自动功能,改为快慢射速切换。低射速为300-450发/分钟,高射速为500-650发/分钟。
部分M1918A2的枪托采用了玻璃钢材质,外观呈黑色,但也有使用传统木质枪托的型号。
在电影《血战钢锯岭》中,一位美国士兵拆掉了两脚架和提把,以减轻重量,手动恢复到最初的M1918版本。
M1918A2的瞄具设计与汤普森M1921和M1928相似,不立标尺时为缺口式,立起标尺后为觇孔式。
M1918A2全枪长1215毫米,枪管长610毫米,空枪重约8.8公斤。它在二战和朝鲜战争期间是美军步兵班的主力火力支援武器,甚至在越战时期和法越战争中也有广泛使用。
除了美国版勃朗宁自动步枪,其他国家也仿制了多种版本。下次我将专门写一篇文章详细讲解瑞典、波兰、比利时和英国的BAR仿制型号。
勃朗宁M1918系列自动步枪尽管在一些人眼中是一款“点歪了科技树”的产品,但它却深受美军青睐,并为多场战争提供了可靠的火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