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冬季养生:如何正确遵循中药忌口原则?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冬季养生:如何正确遵循中药忌口原则?

引用
百度
9
来源
1.
https://m.baidu.com/bh/m/detail/sv_14232885019246128042
2.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23A09HS600
3.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1227/c14739-40390676.html
4.
https://m.baidu.com/bh/m/detail/sv_17544586668739461302
5.
http://szyyj.gd.gov.cn/zyyfw/ysbj/content/post_4660078.html
6.
https://gdspma.org.cn/sc-info/1273.html
7.
http://www.tianshifudaoyi.com/home/index/article/id/1873/nav/3.html
8.
http://szyyj.gd.gov.cn/zyyfw/ysbj/content/post_4483519.html
9.
http://jltcm.jl.gov.cn/zwgk/gsgg/202501/t20250110_3354260.html

随着冬季的到来,很多人开始服用中药进行养生保健。然而,正确的忌口原则对于发挥药效至关重要。根据《本草纲目》和2015版《中国药典》,服用地黄、何首乌时应避免食用萝卜;在服用温里药时不宜食生冷瓜果等。此外,油腻、生冷、辛辣的食物都会影响药物吸收和疗效。了解并遵守这些忌口原则,才能更好地利用中药进行养生保健。

01

冬季常用中药及忌口原则

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膏方作为传统滋补良药,备受青睐。然而,膏方虽好,但并非人人皆宜,更不是怎么服食皆可,其中有很多禁忌。在使用膏方时,为了注意安全,保证疗效,必须重视禁忌问题。用药禁忌除了药物配伍中的“十八反”“十九畏”等外,还有补膏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禁忌等三个方面。

补膏禁忌

因老年病患者虚证为多,故补膏较为常用,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防止“闭门留寇”:在外邪未尽的情况下,不要过早应用补膏,以免留邪为患。必要时可在祛邪药中加入补益之品,以达到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目的。与此同时,补益莫与气血为难,应避免一味呆补,不注意气血流通的倾向。

防止“虚不受补”:对于一般慢性虚证病人,只能缓缓调养,不宜骤补。可于补益膏方中,酌加助运之品,以免滋腻呆胃之弊。

防止“损阳耗津”:阳虚有寒忌清补,以免助阴损阳;阴津亏损忌温补,以免助火伤阴。

服用禁忌

首先是忌口。为了达到治疗目的,服药期间要求病人忌食某些食物。如服人参膏时忌服萝卜,服首乌膏时,忌猪、羊血及铁剂;服滋补性膏方时,不宜饮茶。一般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

02

冬季养生中药使用注意事项

冬季气候寒冷,人体阳气内敛,是调养身体的好时机。岭南地区常见的道地药材如化橘红、广陈皮、阳春砂仁等,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适合冬季使用。但使用时需遵医嘱,注意用量和禁忌人群。

化橘红

具有理气宽中、燥湿化痰、消食等功效,适用于寒咳或干咳、脾胃气滞、食积伤酒、脘腹胀满等症状。现代研究表明,化橘红有抑制炎症、促进炎症消退从而改善呼吸系统炎症性疾病的恢复能力,还有显著的抗纤维化、抗氧化作用,镇咳效果显著,且属于外周镇咳,完全没有中枢镇咳的副作用,安全无成瘾性。需要强调的是,化橘红辛香温燥,耗气伤阴,因此内有实热者慎服,气虚及阴虚燥咳者不宜服。化橘红作为药材一般多入汤剂,煎汁服用,也可以制成散剂或丸剂服用。煎汁内服时,常用量为3~6g。日常保健可用于泡茶、炖(煲)汤。

广陈皮

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适合胃部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咳嗽多痰等症状的人食用。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陈皮含有挥发油、橙皮甙、维生素B、C等成分,对胃肠道有温和刺激作用,有助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作用,还有抗氧化和防衰老等功效。年份越长越甘香醇厚,一般每次用量为6~10g,煎汤服。日常保健可泡茶、煮糖水、煲汤使用。陈皮一定要晾晒1年以上,在短期之内可以每天喝,不建议长期服用。

阳春砂仁

具有行气调中、和胃醒脾、化湿消滞、止痛安胎的功效。用于治疗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脘冷痛、妊娠恶阻(妊娠呕吐)、胎动不安等病症。现代研究表明阳春砂仁有促进伤口愈合、改善睡眠质量、增强脾胃功能等作用。由于砂仁性温,所以存在阴虚血燥、火热内炽的患者尽量避免服用。一般入药每天用量3~6克,不建议长期使用,通常需要调理的症状得到改善后需要停止一段时间,如有必要可继续服用。

03

中药忌口的一般原则

中药忌口并非随意为之,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依据《内经》“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理论,参照病机属性与饮食的寒热补泻功能进行对证施用。二是根据《灵枢•五味论》:“肝病禁辛、心病忌咸、脾病忌酸、肺病忌苦、肾病忌甘苦”的原则,结合食物的属性和五味,进行合理的饮食搭配。遵循五行的生克规律忌口。

忌口食物分类

中医历来认为“药食同源”,指出食物与药草一样,皆有“寒、凉、温、热、平”五性,“辛、甘、酸、苦、咸”五味,并按食物的性味、功能,将须忌口的食物分为六类。

  • 辛辣类:如辣椒、胡椒生姜、大蒜、韭类、花椒、青葱、芥末、酒类等。
  • 生冷类:如西瓜、梨子柿子、菠萝、香蕉等生冷水果;萝卜、白菜、苦瓜、竹笋、蚕豆等寒凉蔬菜;冰棒、冰淇淋、冷藏饮料或果品等冷冻食品等。
  • 发物类:如鹅肉、牛肉、猪头肉、公鸡肉、狗肉、虾、蟹、竹笋、芥菜、木薯、南瓜、韭菜等。
  • 海腥类:如虾、蟹、螺、贝类、带鱼、海鳗、乌贼、鱿鱼等水产品等。
  • 油腻类:如脂肪含量较高的肉类、内脏以及在烹饪上选择高油高糖的烹饪方法。
  • 其他类:如食盐、酱油、豆酱、腌咸菜、腌咸萝卜、腌咸鸭蛋等;甜品,如白糖、红糖、各种糖果、糕饼、甜食,以及含糖多的荔枝、龙眼、甘蔗等水果。

因人制宜讲“忌口”

关于疾病“忌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已有详细的论述:太阳中风证服用桂枝汤后强调要“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提出了“食复”这一概念,即热病后可因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复发。同时,《金匮要略》中设置了“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个篇章,明确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强调了病中“忌口”的重要性。不同的体质和年龄段,对食物的需求和禁忌都有所不同。

例如:

  • 体质偏实者:应减少脂肪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加强锻炼,避免发展成代谢性疾病。
  • 体质偏虚者:应根据体质选择适当的补益食物,避免过食刺激性食物。如阳虚者,以补气温阳,散寒健脾为主,忌服寒凉、生冷食物,不宣过食凉性的瓜果菜肴;阴虚者,宜滋补养阴,生津清热,忌食温燥伤阴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等辛辣刺激食物。但虚证者不可补益过度,尤其不能多吃肥腻、油煎、干硬等难以消化的食物,而要在补中有疏,以清淡和富于营养为宜。
  • 小儿及老人: 小儿时期“脾常不足”,所吃的食物应与其消化功能适应,注意摄入优质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矿物质。而老人脏腑衰退、化源不足,应以温热熟软的食物为主,节制脂肪和糖类,多吃纤维素、清淡素食和乳食,忌黏硬生冷的食物。
  • 妇女:孕期应保证营养均衡,食物品种多样化,适食多餐。勿嗜过咸、过甜食物,忌烟酒、辛辣、油腻、刺激等食物,减少食物对胃肠道刺激。在哺乳期,除补气养血之外,还应多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保证母乳中的营养。妇女经期,如果身体平时健康,只要饮食规律即可,但要慎食冷物,以免血管过度收缩引起痛经。而平时身体虚弱者,应注意服用一些补气养血的温性食品,如大枣、红糖、鸡蛋、龙眼等,对于寒凉食物与辛热食物皆应忌服。

因时因地讲“忌口”

随着四季的变化,人体对食物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中医“天人合一”理论提示我们应根据人体对外界气候的反应,适时调整饮食结构。例如:

  • 春季:春季多湿,人体阳气处于升发之时,肝胆气旺,脾胃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上应当减酸宜甘,培养脾气,适宜多吃清淡菜蔬和豆类,不宜油腻辛辣,以免内生火热。
  • 夏季:夏季热邪挟湿,使得脾胃受困,消化功能减退,饮食应以甘寒、清淡为主,避免油腻,特别是不要贪食生冷瓜果。
  • 秋季:燥气当令,燥易伤肺,因此易发咳嗽,应当滋阴润肺,多食梨、芝麻、蜂蜜、甘蔗及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少食辛辣,不宜过食辛温大补之品。
  • 冬季:万物封藏,寒邪正盛,可多吃羊肉等温热性食物,勿食冷食,冬季对体虚、年老之人是进补的好时机。

地域因素也对人体有着重要影响。《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曾指出,不同地域的人由于环境与饮食习惯不同,可能会诱发相关的疾病,例如:东方之人,“食鱼而嗜咸”,多发痈疡;西方之域,水土刚强,其民“华食而脂肥”,易发内风;北方之域,天寒冰冽,民多乳食,多“脏寒生满病”;南方之人,“嗜酸而食腐”,而地域多湿,易发挛痹。由此可知,地域差异也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因此,我们在选择食物时还应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此外,地域差异也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因此,我们在选择食物时还应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和饮食习惯。中医的“忌口”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强调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季节变化和地域差异来选择合适的食物。只有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才能真正发挥中医汤药调理的作用,促进身体健康。

温馨提示:如您就医时,有关服药避忌和相关忌口的问题,请务必咨询医生并遵循医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