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下的职业病防护:医护人员如何应对?
新冠下的职业病防护:医护人员如何应对?
2024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最新全球感染预防和控制报告显示,尽管71%的国家拥有有效的感染预防和控制规划,但只有6%的国家在2023-2024年满足了世卫组织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所有最低要求。这一数据远低于世卫组织设定的到2030年超过90%的目标。更令人担忧的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感染风险比高收入国家高出20倍。
在这样的背景下,医护人员作为疫情防控的主力军,其职业暴露风险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不仅面临病毒的直接威胁,还要应对各种复杂的医疗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可能接触到多种生物性危害因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等高风险区域,医护人员需要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这些都可能成为病原体传播的媒介。
为了有效防护,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标准化预防措施:
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根据工作环境和操作风险,合理选择和穿戴防护用品,如医用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手套等。所有防护用品的穿脱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操作规程进行。
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在诊疗活动中遵循手卫生原则。特别是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等关键环节,必须进行手消毒。
锐器伤防护: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确保充足光线,避免徒手传递锐器。使用后的锐器应立即放入密闭、防刺破的容器中,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环境清洁与消毒:定期对医疗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特别是高频接触表面。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和器具必须采取正确的消毒灭菌措施。
健康监测与心理支持: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检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减轻工作压力。建立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及时获得医疗援助。
从政策层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医护人员的职业健康提供了法律保障。该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工作环境,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同时,用人单位还需建立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制定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此外,国家还鼓励研发和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加强对职业病的机理和发生规律的基础研究,提高防治技术水平。对于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进行检举和控告。
在当前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的形势下,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不容忽视。这不仅关系到医护人员的个人健康,更直接影响到整个医疗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患者的安全。因此,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既是保护医务人员自身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