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董志芳团队揭示脑膜免疫新机制,为婴儿脑神经损伤治疗带来新启示
重庆医科大学董志芳团队揭示脑膜免疫新机制,为婴儿脑神经损伤治疗带来新启示
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董志芳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Neuron》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脑膜中性粒细胞在社会威胁反应中的神经免疫学机制。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大脑如何整合免疫信号以响应社会线索的理解,还为开发针对情绪和行为障碍的新疗法提供了科学基础。
董志芳教授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知名专家,现任儿童神经发育与认知障碍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她长期致力于认知障碍相关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及干预研究,在Neuron、J Clin Invest、PNA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
在最新研究中,董志芳团队联合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任春光团队,聚焦于脑膜中性粒细胞在社会威胁反应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当雄性小鼠暴露于社会威胁时,脑膜中性粒细胞会被特异性激活。这些激活的中性粒细胞通过上调CD177信号驱动脑膜免疫向Type-1型转变,进而影响边缘前额叶皮层的神经活动,最终调节社交回避行为。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首先,它揭示了一个全新的神经免疫调节机制,即中性粒细胞不仅参与免疫反应,还能通过与神经系统的交互作用影响行为适应性。其次,研究还发现这种脑膜免疫信号传导受到性激素的严格调控,提示了一个以前未知的性激素/中性粒细胞/情绪调节轴。
这一发现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大脑如何整合免疫信号以响应社会线索的理解,还为开发针对情绪和行为障碍的新疗法提供了科学基础。随着对这一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期待能够解锁更多关于大脑、免疫系统和社会行为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秘密。
在婴儿脑神经损伤治疗领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一直走在前列。医院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汇聚了一批在该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除了董志芳教授团队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突破,医院还在临床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例如,医院的神经内科团队在婴儿脑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发现,通过监测血浆中的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OMgp)水平,可以有效预测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这一发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诊断工具,有助于及早发现并干预脑损伤,改善患儿预后。
此外,医院还积极推广家庭整合照护模式,通过家长参与的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帮助脑损伤患儿更好地恢复功能。这种综合性的治疗策略不仅关注患儿的生理健康,还重视其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现代医学以人为本的理念。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在婴儿脑神经损伤治疗领域的成就,离不开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医院不仅在基础研究方面持续产出高水平成果,还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治疗方案,为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创新疗法应用于婴儿脑神经损伤的治疗,为患儿和家庭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