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逝世25周年:最后的时光与未竟的遗憾
邓小平逝世25周年:最后的时光与未竟的遗憾
1997年2月19日晚9点08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的抢救室内,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尽管医疗专家们全力抢救,尽管卓琳女士声声泣喊“老爷子”,但奇迹终究没有出现。一代伟人邓小平,这位带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1996年12月12日清晨,邓小平一觉醒来,感到呼吸不畅。这个看似平常的早晨,却成为了他生命的转折点。由于持续的咳嗽和呼吸困难,他被紧急送往301医院。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走,他就再也没有回来。
在301医院南楼的顶层病房里,邓小平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70多天。他的病榻周围总是站着很多人,医生护士进进出出,时刻关注着他的病情。据医疗组医生傅春恩回忆,邓小平始终积极配合治疗,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刻也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医护人员郭勤英在接受采访时眼眶泛红:“首长的病情发展得很严重,行动不便,有时很痛苦,一般人可能难以忍受。但他从不向医护人员提要求,也不要求用药,真是太坚强了。”
另一位医护人员黄琳说:“我能体会他临终前还是比较痛苦的,但一声不吭。他有时候昏昏沉沉地睡着,有时候异常清醒,还是不说话——他已经不再评价别人,也不再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当被问到还有什么话想说时,他淡淡地回答:‘该说的都说过了。’”
1997年元旦,整个京城被雪素裹。邓小平的病房里,家人们默然不语,大家都期盼着在新的一年里能出现奇迹。然而,这位93岁的老人又挺了12天后,病情急剧恶化。
2月19日,邓小平的呼吸功能已经衰竭,只能依靠机器维持呼吸。医生们立即向中央政治局报告,一场全力抢救随即展开。但最终,回天乏术。当医疗组组长、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陶寿淇与301医院副院长牟善初宣布停止抢救时,在场的医护人员再也无法抑制悲痛,嚎啕大哭起来。
卓琳带着全家人来到病房,向邓小平做最后的告别。4天前,她已经写信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转达了邓小平的遗愿: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解剖遗体,留下角膜供医学研究,骨灰撒入大海。
噩耗随着电波传遍神州,中华儿女一片哀恸。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普通民众,无数人被这个消息深深震撼。62岁的广安农民唐永贵听到消息后,立即放下手中的饭碗,提着扫帚到小平旧居打扫庭院。邓小平的表弟淡文全老人一边打扫院坝,一边说:“小平是我们牌坊村的骄傲,他去了,我们牌坊村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抗战时期曾在“邓政委”家帮过忙的左权县上麻田村的要玉娥老人,当得知邓小平逝世的消息时,惊慌地连说了几声“你可不敢瞎说”。当她证实了这个消息后,难受了一上午,一遍又一遍地看电视,回忆起当年邓小平教她认字的情景。
在深圳,“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的大型宣传画前,摆满了洁白的马蹄莲和黄色的菊花。络绎不绝的深圳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捧着鲜花,献上花篮,一次次鞠躬,深情呼唤:“小平同志,您永远活在香港市民中。”
邓小平逝世的消息也震惊了全世界。华人华侨及各国政要、国际友人纷纷表达深切缅怀之情。香港各报纸、电视台、电台大量报道邓小平逝世的消息,许多报纸还出版了特刊、专辑,用大量文字和图片介绍邓小平的生平事迹,并发表社论、评论颂扬邓小平的历史功绩。
邓小平走了,带着一丝遗憾走了。他生前曾表示,香港回归祖国时,哪怕是坐着轮椅,也要去亲眼看一看。然而,就在距离香港回归祖国仅剩100多天的时候,他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位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伟人,最终未能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但正如他所说:“该说的都说过了。”邓小平的思想和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继续前行。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