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非遗美食:花饽饽和鲅鱼水饺的故事
威海非遗美食:花饽饽和鲅鱼水饺的故事
威海,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不仅拥有迷人的海岸线,更是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文化名城。在这里,两道非遗美食——花饽饽和鲅鱼水饺,承载着胶东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历经数百年传承,至今仍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花饽饽:面团里的艺术
花饽饽,又称胶东花饽饽,是威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面食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300多年前的明清时期,最初是作为祭祀用品和节庆食品出现的。据《莱西县志·礼属篇》记载,莱西民间“以麦为美”,巧手的妇女们能将一块普通的面团,捏塑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动物和花草树木,寓意生活“蒸蒸日上”。
花饽饽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选用优质小麦面粉,经过发酵、揉面、塑形、蒸制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最令人称道的是其造型艺术,从简单的枣饽饽到复杂的龙凤呈祥,每一件作品都栩栩如生,宛如艺术品。这些精美的花饽饽不仅用于日常食用,更在婚嫁、寿诞、节日等重要场合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于花饽饽,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七夕节那天,牛郎织女会在鹊桥相会。为了祈求心灵手巧,胶东地区的姑娘们会在七夕前夕制作花饽饽,以此向织女表达敬意。这种习俗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艺术,代代相传至今。
鲅鱼水饺:海的味道
如果说花饽饽代表了威海的陆地文化,那么鲅鱼水饺则完美诠释了这座海滨城市的海洋特色。鲅鱼水饺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至今已有近400年的传承。这种独特的水饺以其个大、馅多、皮薄和肉质鲜嫩而闻名,成为胶东食俗的佼佼者。
制作鲅鱼水饺的关键在于选材和工艺。选用当季新鲜捕捞的鲅鱼,搭配当地特产的韭菜,经和面、制馅、包捏、水煮等工序精制而成。其中,挑选鲅鱼尤为重要。老一辈威海人总结出“先看皮、二看鳃、三看眼”的经验,只有表皮有光泽、鱼鳃鲜红、鱼眼明亮的鲅鱼才能保证水饺的口感。
在胶东地区,鲅鱼水饺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每年春天,当鲅鱼跳动的季节到来时,女婿们都会精心准备鲅鱼水饺,作为孝敬岳父的礼物。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家庭的和睦,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值得一提的是,鲅鱼水饺还具有一定的食疗价值。鲅鱼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气、平咳的作用,对体弱咳喘、贫血、营养不良等症有一定的辅助疗效。这种兼具美味与健康的美食,自然深受威海人的喜爱。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花饽饽和鲅鱼水饺已不仅仅是食物,更成为了威海文化的象征。它们不仅在本地广受欢迎,还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品尝。许多在外的威海人,也会通过这些美食寄托对家乡的思念。这些跨越时空的美味,见证了胶东人民的智慧,也承载着威海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