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直古镇:桥连古今,水乡风情
甪直古镇:桥连古今,水乡风情
甪直古镇,这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以其独特的水系布局、古朴典雅的建筑风貌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成为了江南水乡古镇的典型代表。
甪直古镇位于苏州市吴中区,西距苏州城区18公里,东距上海58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古镇以水多、桥多、巷多、古宅多、名人多而著称,更因保圣寺的塑壁罗汉和水乡妇女服饰而闻名天下。古镇内的建筑风貌古朴典雅,古街、古桥、古井、古宅、古庙等一应俱全,展现了江南水乡的传统建筑风格。
历史沿革
甪直与苏州古城同龄,25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为江南所罕见,其萌动于春秋,绵延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梁天监年间甪直时称“甫里”,宋、元时初具雏形,明代成为“郡东乡镇之首”,商贾云集,居民近万户,清代改称甪直,时有“昆山一个城,不及甪直半个镇”之说。
古镇布局
水系
镇内水系纵横,素有“五湖之汀”、“六泽之冲”之称。甪直古镇四周环水,澄湖、万千湖、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五湖)环绕于镇周,吴淞江、清水江、东塘江、南塘江、界浦江、大直江(六泽)交错境内。甪直古镇中心为南市河、东市河、西市河三条主河道的交汇处,另外多条支河错综复杂,如密网般纵横交错,造就了甪直的河、桥、水巷丰富的独特局面。
街巷
甪直古镇的街道分为两类:
- 沿河并行为街,河西、河北为上塘街,河南、河东为下塘街,多为商铺和民居,一般街面宽2.5—5米。
- 与河垂直为弄(巷),一般宽约1—3米,最悠远的巷子长达150米,里弄内的房屋有3进、5进、6进,最深的还有7进。也有仅容一人通过的备弄,是居住街坊之间的分隔。
街巷路面都以石板或弹石铺成,流水通畅,雨停路干。两旁或商铺林立,或粉墙黛瓦。
主要建筑
保圣寺
保圣寺是江南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刹,寺内古物馆里的塑壁罗汉相传是唐代塑圣杨惠之的作品。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一做皇帝就大兴寺庙。保圣教寺即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
保圣寺(图源甪直古镇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保圣寺历经兴废,最盛时,殿宇5000多间,僧众千人,范围几达半个镇。及至明代成化年间,寺内仍有200多间建筑,保持了一流寺庙的格局,号称江南四大寺院之一。寺内现存建筑有二山门、天王殿、古物馆等。
现在的保圣寺山门是按乾隆年间的原貌重修起来的。走进二山门,但见天王殿气宇轩昂,单檐歇山式屋顶,戗角起翘采用立脚飞檐式,显示江南佛殿式风格。殿内可看到有明代建筑特点的昂嘴斗拱结构。据古建筑专家陈从周考证,这座天王殿是明代崇祯年间在宋代殿基上重建起来的。梁式为前后三步梁,上加驼峰。柱础为覆盆式石础,刻有“压地隐出神童牡丹花”图案,这是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的遗物。
保圣寺(图源甪直古镇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古镇桥文化
甪直聚水为镇,流水与桥梁交相辉映,总长5.6公里的河道上,鼎盛时有宋、元、明、清各式古桥“七十二座半”,现存41座。这些桥大小、形式、风格各异,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桥都”,被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 “中国古代桥梁博物馆”。
单桥——东大桥
东大桥(正阳桥)又名青龙桥、震阳桥,习称东大桥。位于甪直古镇最东端,是古镇区最大的一座古石桥东大桥。旧有浮桥,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陆惟深倡建板桥,取名东板桥;
被称为“龙首”的正阳桥,高大稳固,凌跨在古镇宽阔的东市河上,是一座敞肩式单孔圆形四耳石拱桥,拱圈用并列法砌成,无丁石,桥墩半入水中,拱脚阔厚宽大;桥身两侧各有两只半圆的桥耳,大拱两肩上对称雄踞4块莲花座方形龙门石。石级由宽而窄,拾给而上,浑似一条青龙。南北两坡东侧各有个桥堡。桥身东西两侧楹联石上各有一副桥联。东向联为:“甫里金波绕玉梁;双萱旧迹更新象”。西向联是:“西迎淞水源流远;东接昆冈钟毓繁。”“甫里八景”中“长虹漾月”与“莲阜渔灯”两景与正阳桥有关。旧时正阳桥南堍有关帝庙、山君庙等,北堍有郡王庙、昆山城隍庙等,故俗有“桥挑庙”之说。
东大桥(图源甪直古镇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双桥——三元桥万安桥
三元桥 俗称三官桥,因位于中市上塘三官弄口而得名。明万历四十一年(1614年),周复盛募建,清咸丰十年(1860年)圮而重建,花岗石梁桥,东西两坡有石级。东桥堍与北侧之万安桥南堍相接,构成中市街的一对“三步两桥”景观。
万安桥 习称矮凳桥,位于中市下塘眠牛泾浜西口,花岗石梁桥,20世纪60年代改建为平梁桥。桥面与街道的路面持平,桥身低矮,桥上无望柱,栏杆石较低,故有矮凳桥之名。建于清乾隆之前。桥南堍与三元桥东堍相连,成为中市河上的一对“双桥”。
双桥——三元桥万安桥(图源甪直古镇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双桥——南昌桥永福桥
南昌桥 习称牌楼桥,因桥西原有两座节孝牌坊而得名。位于兴隆桥南约80米,王家浜之南20米处。东桥堍与永福桥(吉家浜桥)北堍连接,是古镇南市河上又一处“双桥”景点。南昌桥东侧有永福桥,西侧原有胡家浜桥(南行桥,70年代被拆),成夹岸双桥,旧有“桥挑桥”之说。南昌桥建于乾隆之前,具体时间不详。
永福桥 又名吉家浜桥,位于南市下塘吉家浜西口,南北走向,在南昌桥东侧。北桥堍与南昌桥的东桥堍相连,构成一对“钥匙桥”。建于乾隆以前,具体时间不详,花岗石梁桥。
双桥——南昌桥永福桥(图源甪直古镇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双桥——和丰桥环玉桥
和丰桥 又名中美桥,文革期间曾易名朝阳桥。它横跨于古镇东西向市河上,桥洞跨径为9.65米,拱矢高3.78米,桥面宽为2.91米,长34米,地处古镇中心,为东西市河之分界,原为闹市区。它又与东南侧之环玉桥组成一对“双桥”。建于宋初(1127之前),系镇上历史最悠久的古桥,苏州志载:此桥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苏州古桥》一书,对该桥有如下叙述:“甪直的朝阳桥(即和丰桥),始建于宋代,为一单孔10米跨径的石拱桥,主拱券以石灰石并列法砌就,正面有桥碑一块,记载着修桥史实,可惜碑亭已毁,石碑断成两截,现已列为吴县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丰桥(图源甪直古镇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环玉桥 习称剥狗桥、北沟桥,位于和丰桥(中美桥)南堍东侧,跨于中市河北端,东西走向。明代崇祯初(1628年)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秋圮后重建,呈玉带形花岗石梁桥,故名环玉桥,原桥比和丰桥矮小。
环玉桥(图源甪直古镇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双桥——东美桥交会桥
东美桥(鸡鹅桥) 桥畔原为古镇闹市区之一,家禽上市尤多,习称鸡鹅桥。位于东市塔弄西北,北港西南,与交会桥构成直角形“双桥”,形如老式铜锁钥匙,也称“钥匙桥”,本镇习称“三步两桥”,为桥镇奇观之一。东美桥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水叔谦募建。据传该桥为单孔全圆形拱桥,结构独特而载入中国桥梁史册。有文载:1956年市河干涸,发现该桥为全圆型结构,即半个石拱在水面上,半个石拱在河床中,极为珍罕。
《苏州古桥》P6云:“甪直的东美桥是典型的全圆形的石拱桥的代表作。它建于明代成化二十一年,全长34.2米,圆拱跨度9.2米,桥高4.6米,宽4.5米,以花岗石砌就。其整圆的下半截,实际上是一个半圆倒拱,掩于水中,若遇地基有不均匀沉陷,也不至危及桥身的安全。”
东美桥(图源甪直古镇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交会桥 位于北港南口,原吴昆交界处,因东桥堍北侧下北港南段有座总管堂,故习称总管桥。建于清乾隆之前,原为花岗石踏级梁桥,20世纪70年代改为平梁桥。由于跨越之北港河道,一河两治,西侧为吴县甪直镇,东侧是昆山南港的交界,故名交会桥,难怪有人将此桥当作“甪直七十二顶半桥”中的半桥。
交会桥(图源甪直古镇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古镇新风
甪直古镇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不仅体现在建筑上,还体现在古镇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中。古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都保留了江南水乡的特色,如水上婚礼、龙舟竞渡等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以艺术与生活的方式代代传承。
近年来,甪直古镇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先后荣获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镇等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古镇保护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古镇未来发展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