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刘邦为何选择“汉承秦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刘邦为何选择“汉承秦制”?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31208185_121165526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然而,这个辉煌的王朝仅仅存在了15年就被推翻。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战胜项羽,建立了汉朝。令人费解的是,这位推翻秦朝的开国皇帝,却选择了继承秦朝的制度。这种看似矛盾的选择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而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秦朝。
然而即使积极实行商鞅变法、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却依旧没有将秦朝历史维持了太久。
公元前210年,秦王病逝其子即位。秦二世在位期间,加重苛扣农民,暴力酷刑严重,民不聊生。前209年,陈胜吴广带领农民起义,随后不久刘邦项羽加入灭秦的行列。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咸阳,秦灭。之后在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项羽战败,刘邦建立起汉朝。

我们都知道存在几百年的汉王朝依旧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等秦制。那么刘邦费尽心思推翻秦朝的统治,在楚汉之争战胜项羽建立而汉朝,他为什么还要实行秦制呢?

秦朝制度的优越性及汉承秦制的原因

探究秦朝所实行的制度及其灭亡原因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我国自春秋起五百年来的诸侯割据局面,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国家。
虽然其只存在了短短15年,但秦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建立的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探究秦制及其社会价值,研究秦朝灭亡的原因,对考察后世,尤其是几乎承袭了所有秦朝政治制度的汉朝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政治方面,秦始皇为加强皇权采取的制度主要有:创立“皇帝制”,规定皇权至上,国家一切权利均由皇帝主管“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废除谥号,并自称为“朕”。
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处于不同地位的官员分管不同的部门,相互配合而又彼此牵制,最终决定权在于皇帝,“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长丞天子,助理万机”。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里设郡守、郡丞和郡尉。每个郡下又设若干县,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又有乡、里等机构。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传达下去,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最后到达全国百姓。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初并天下……今海内赖宗庙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再者,建立户籍制度,商鞅规定,无论男女出生后都要列明户籍,并在死后除名,秦律记载“迁徙者当谒吏转移户籍”,叫做更籍。
在法律方面,秦始皇遵循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以法治国。秦国法律十分严酷“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以至矣。”推崇以刑制刑的做法,甚至一人犯罪,其妻室儿女及其邻居都要受到牵连。
经济方面,秦始皇不仅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器,还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在文化方面,统一文字使用小篆,民间使用隶书。

虽说秦朝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制定出的政策,在当时具有十分先进的意义,并且有些制度得以一直的延续,但太过集中以及严苛的制度,又时刻在压迫着百姓。
“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才匮力尽,民不聊生。”这是西汉路贾对于秦时暴政的描述。
另一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这样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的收入,但也加重了百姓的地租和税收负担。
同时为了统一法家的文化制度,而执行“焚书坑儒”的思想控制,没有考虑到当时作为儒家学说核心的礼,早在夏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形成,并扎根于中华大地,这样过于激进的做法使得当时多样的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大量典籍被破坏。

对于百姓的压迫以及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肆意征伐、大造宫室,使得当时国家的经济负担超过了农民能够承受的范围,进而触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史记》中记载:“奢欲无极,民力罢尽。”《汉书》中也有相关描述:“戍者死于边,输者倴于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秦朝灭亡已成定论。

汉朝承袭了秦朝那些制度?

查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汉代有些制度本质上与并秦制没有差异,所谓“汉承秦制”,尤其是在中央行政体系上,基本与秦朝没有差别。

刘邦像秦朝统治者一样,掌管着一切行政、立法、军事、财政等大权。并承袭了秦朝实行的以丞相为中心的中央官僚系统,设立九卿辅佐,进一步加强了中央的统治权。
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发展郡国并行制。在铲除“异姓王”之后,刘邦又分封了自己的子侄为王,共封楚、齐、梁、赵、燕、代、吴、淮南、淮阴等九国。九个诸侯王的封地包括原六国的领土,而原秦国的领地十五郡还是由中央直接管辖,并仍划分为郡、县两级。
《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
另外,汉律也继承了秦律的基本思想和框架。《唐律疏议》中记载了:“魏文侯师李悝,集诸国刑书,造《法经》六篇,商鞅传之,改法为律,以相秦,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大辟加凿颠、抽胁、镬烹、车裂之制。至汉萧何加悝所造户兴厩三篇,谓之九章之律。”
而“惩恶秦之政,议论务在宽厚”,“其务平之”,“刻法深罪”是汉初黄老的思想,这显然也是法家思想内容,而秦国立法就是遵循的法家思想。
由此可知,汉九律完全继承了秦六律,虽增添了内容,但并未改变其思想框架。
除此之外,汉朝还承袭了秦朝的官吏选拔制度,《史记》中载: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征,特招博士”,而刘邦于含十一年下诏:“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我能尊显之。”说明秦汉对于官吏的选拔都十分注重文学才华,这种选拔官吏的方法叫做“征辟”。
另外,“汉承秦制”的“承”不仅代表着继承,更代表着创新。这也是汉代虽在政治框架上依旧采用秦式,却能使朝代延续405年之久的原因。
对于秦时克扣压迫百姓而引起的农民起义,汉朝统治者清晰的认识到百姓力量的强大。
于是改秦“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竭天下之资产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为政治上“与民休息”、经济上“轻徭薄赋”缓解农民的压力以稳固自己统治。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这是汉初社会的写照,但经过对症救治,“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廩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人民基本实现了“人给家足”安定生活。

综上所述,秦时的政治制度十分先进给汉朝统治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而汉朝虽继承了秦朝大部分的政治制度,皇权甚至比秦朝时更加集中,但其统治者重视民生,又在秦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汉朝的制度更适宜中国的发展,这或许才是“汉承秦制”真正的意义。

“汉承秦制”的原因分析

上文说道由于秦压迫旧六国的政治及文化,对知识体系追求极端的中央集权,于是产生了反秦起义。楚国势力就借用反秦情绪为动力向关中进军,其中刘邦集团首先进入关中地区,这样刘备集团就率先得到了秦国的知识体系。
《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记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务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之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可以得知,刘邦当时几乎获得了秦国所积累的全部书籍,里面记载了丞相御史的行政文书、秦国战略要地、人口及兵役等情况。
为了适宜当时国家的情况、恰当运用这些文书,就必须要继续利用秦国的法律及历法,所以汉就自然承袭了秦历。
然而“汉承秦制”除了上述的现实需求之外,也是为了确保帝国建立的名分而必要的。
按照怀王之约,先入关中者应该接管天下七国中唯一可以新置王的秦地,以秦王的身份统治整个故秦之地,恢复七国并立的局面。
虽然项羽违约,使得刘邦只能称为汉王,但在项羽的分封体制中,汉政权依然是关中政权的延续,再加上汉元年四月,刘邦进入汉中后就开始废除楚制,转而依秦制,使得怀王之约在这种程度上得以实现,刘邦得以建立与其他分封国之间的信任,而为之后颠覆项羽政权打下基础。

另外,楚汉之争不单单是武力争夺,更是文明之战。经过秦朝的统一治理,当时的关中地区集中了全国的文明成果。最先进入关中的刘邦军队选择保留当时的关中文化。
所以即使刘邦因为项羽的压迫而暂时放弃了关中地区,但项羽并没有将关中占据,再加上刘邦集团已经掌握了关中文化的精髓,便使得秦国时期的关中文化得以保存下来。
而汉代法律继承与秦朝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政权草创和战乱的关系,汉代建立之初急需法律定国,于是以秦律以作为权宜之计,到后来逐渐建立完善,成为汉代法律。
刘邦战时与民约法三章,但后发现三章之法并不足以御奸,萧何于是提出“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再加上秦朝律例中确实有很多优良政策可以借鉴,于是保留秦制便成了自然。

总结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并制定了郡县制、皇帝制等一系列加强皇权的制度。
这些制度在当时已经十分先进了,但统治者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压迫剥削百姓,引起了农民的不满,进而引发了农民起义,刘邦项羽所代表的楚势力便借此机会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在楚汉之争后,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然而汉朝却依旧延续着秦朝的政治体系框架,及“汉承秦制”。
对于汉朝何以继承秦国的制度,原因在于刘邦作为首先进入关中的将领,为履行怀王之约建立与其他六国之间的信任,并脱离楚的控制,必然要实行秦制。

另外,当时的国情需要继续延续秦制以定国,加上刘邦有意保留关中文化,于是汉朝便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参考文献
1.《怀王之约与汉承秦制》
2.《寻寻觅觅:汉承秦制》
3.《反秦、楚汉战争时期历法继承问题——以《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的分析为主》
4.《秦朝亡与政而非亡与制》
5.《浅析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