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彩纷繁绘众生——中国石窟壁画简论
石彩纷繁绘众生——中国石窟壁画简论
石窟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还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成就。从东汉时期开始,伴随着佛教的传入,石窟壁画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并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这些绘制在石洞墙壁上的画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题材内容,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宗教、艺术等领域的重要资料。
中国的石窟开凿是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兴起的,最早出现在东汉,于隋唐时期达到鼎盛。石窟壁画是指绘制在石洞墙壁上的画作,其题材通常与佛教信仰密切相关,是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代表的一批石窟壁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石窟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题材内容,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宗教、艺术等领域的重要资料。
榆林窟中的飞天壁画
丰富多彩的石窟壁画
根据壁画的内容和形式,石窟壁画大致可以分为佛像画、佛传故事画、经变画、供养人像、礼佛图、天宫伎乐画、传统神话和建筑图案等几大类。
佛像画包括佛、菩萨、罗汉等宗教形象,是石窟壁画中最常见的题材。画中佛像往往以庄严、慈悲的形象出现,体现了佛教的信仰和教义。佛传故事画主要宣传释迦牟尼的故事,包括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这些故事画通过生动的画面,向信徒们展示了佛陀一生的教化事迹。经变画指的是将经文内容图像化的一类题材,是佛教宣传画的重大发展,旨在通过图像的形式,将抽象的佛教教义转化为更易于理解的艺术作品。
敦煌莫高窟第103窟壁画《玄奘东返长安》
一些虔诚的信徒及僧人,为表示对佛的时刻礼奉,将自己的形象绘在石窟中,形成供养人画。天宫伎乐画表现歌舞演奏的场面,展现天宫仙界欢乐热闹的情景,其中有我们所熟知的“飞天”形象,画面体现了佛教徒对美好生活的信仰和追求。
此外,石窟壁画还包括礼佛图、出行图、传统神话和建筑图案等题材。这些题材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共同构成了石窟壁画的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敦煌莫高窟第257窟主室西壁《九色鹿王本生》
石窟壁画的起源与发展
石窟壁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石窟壁画逐渐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石窟壁画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
北朝时期(包括北魏、西魏、北周等朝代)是石窟壁画发展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石窟壁画,在吸收印度、中亚佛教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开始融入中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北魏时期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以其雄浑壮阔的气势、质朴生动的造型和鲜艳丰富的色彩著称,展现了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融,呈现出独特的“敦煌风格”。西魏和北周时期,石窟壁画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线描技法和色彩运用,为隋唐时期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繁荣时期,也是石窟壁画发展的巅峰阶段。在这一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为石窟壁画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基础,石窟壁画的艺术风格更加成熟和多样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主室北壁《观无量寿经变》
隋代虽然短暂,但在石窟壁画创作上却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唐代石窟壁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南朝陈、隋代僧人智法师以《法华经》为根本经典,创立了最早的本土宗派“天台宗”(又称“法华宗”)。在莫高窟第420窟隋代石窟中,顶上出现了“法华经变”这一新的绘画题材,其中“序品”“方便品”“譬喻品”等部分所绘内容在唐代“法华经变”中经常出现,这一风格就是在隋代被逐渐确立下来的。
唐代石窟壁画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容、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莫高窟的唐代壁画,不仅数量众多、题材广泛,而且构图饱满、色彩绚丽、线条流畅,达到了中国古代石窟壁画艺术的巅峰。这些石窟壁画不仅展示了唐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宗教和艺术,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敦煌莫高窟第420窟主室北披《法华经变》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和佛教的衰落,石窟壁画的创作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五代时期,虽然仍有一些优秀的石窟壁画作品问世,但是石窟壁画整体上已经呈现衰落趋势。宋代以后,随着石窟开凿活动的减少和壁画保护技术的不足,许多石窟壁画遭受了严重破坏。然而,在这一时期,石窟壁画也经历了一定的转型和发展。一些石窟在宋代以后被重新利用或改建为宣传道教、儒教等的场所,壁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此外,随着绘画技法的不断进步和审美观念的变化,石窟壁画的艺术风格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
明清以降,随着佛教的进一步衰落和西方文化的传入,石窟壁画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宗教功能和社会地位。然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并没有被人们忽视或遗忘,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艺术家开始关注并研究石窟壁画的价值和意义。他们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和艺术分析等方式,不断挖掘和传承石窟壁画的艺术精髓和文化内涵。同时,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石窟壁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也得到了加强和改善。
敦煌莫高窟第249窟主室北披《东王公出行图》
考古实证的艺术瑰宝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是1961年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艺术瑰宝。相传其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此后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修建,形成了庞大的石窟群。敦煌壁画以其丰富的图像和深厚的内涵著称,体现了佛教文化、丝路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其内容涵盖佛教故事、佛像、经变、供养人、装饰图案等各种题材,此外还有很多反映当时耕作、纺织、交通、建设等社会生活方面的画作,可谓是异彩纷呈,是研究相关历史、宗教、艺术极具价值的史料。
这些画作或绚丽多彩,或雄浑宽广,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北魏时期敦煌壁画的主要题材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供养人等,多以土红色做底,以青绿色、白色等色彩描绘,色调庄重热烈,线条朴拙有力。待到西魏、北周时期,敦煌壁画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清雅。
隋唐时期是莫高窟修建的全盛期,现存相关洞窟有300多个,其内有大量壁画和塑像作品。这一时期的壁画中的造型浓丽丰肥,绘制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莫高窟第112窟内著名的壁画《反弹琵琶乐舞图》完成于唐中期,是南壁《观无量寿经变》的局部。墨色的浓淡,线条的主次、转折,都与人物体态神情密切相关。其色彩的搭配,呈现出温润厚重的美感,可谓技艺精湛,殊为罕见。第103窟内壁画上有盛唐时期绘成的玄奘由天竺取经后,返回长安途中的情景;第23窟、第45窟内有反映唐代社会生活场景的壁画《耕作图》《北壁十六观图》。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敦煌壁画题材更加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非常吻合。
敦煌莫高窟第112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局部《反弹琵琶乐舞图》
五代和宋时期,统治者崇信佛教,为修建莫高窟出资甚多,因此供养人题材壁画数量在这一阶段显著增加。其绘画风格基本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到后期形式趋于公式化,绘画水平也有所降低。及至西夏和元代,洞窟数量更无法与前代相比,壁画风格基本都沿袭前朝。元代洞窟只有8个,其衰落可见。尽管如此,莫高窟仍现存735个洞窟、壁画4.5万多平方米。
克孜尔石窟始建于3世纪左右,止于9世纪,是古龟兹国的文化遗存,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克孜尔乡,是中国最早开凿的大型石窟,也是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研究,克孜尔石窟现存已编号的洞窟269个(再加上部分尚未编号的和仍埋于地下的洞窟,总数近400个),其中雕塑大部分已被毁坏,唯有第81窟的壁画保存完好,成为克孜尔石窟的珍贵遗存。其最早的壁画创作活动可能开始于4世纪的后半期,延续至7—8世纪,现存壁画具有极高的考古学价值。克孜尔石窟壁画题材包含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因缘故事等,分别有100多种,尤以本生故事画的形式最为独特,均以单幅的形式表现一个故事内容,这种独特形式对敦煌早期的壁画有一定的影响。
3世纪末至4世纪中叶,是克孜尔石窟艺术的初创期,相对应石窟分别是第18、47、48、77、92、117窟。这个时期的壁画中,人物形象有明显的外来特征,与犍陀罗3世纪的菩萨雕像比较,两者相近之处颇多。比如人物嘴上留有小髭,耳朵、头部略长,形体短壮,尤其腿部较短。这一时期画作颜色偏暖调,以赭石、灰色、淡黄和红色居多,每种颜色有多个层次的浓淡变化。其题材方面多遵照小乘佛教的教义,注重以戒定慧的方式来达到修行目的。人体结构用类似平涂的方式进行渲染,造型粗犷有力,体态朴拙,富有气势。
克孜尔石窟第171窟后甬道右侧壁《善爱乾闼婆及其眷属》
克孜尔石窟艺术的发展期在4世纪至5世纪末(包括第12、32、38、76、83、84、114、171、172窟),壁画风格已向本地区民族化方向发展。画中人物身材比例匀称,腿部修长,头部较圆,五官紧凑,具有明显的龟兹人的特征。其题材更加丰富,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大量出现。同时,其绘画技法从平涂过渡到更为细腻的晕染法。6—7世纪,克孜尔石窟艺术发展至繁盛期,相关洞窟数量最多,壁画风格基本继承了发展期的民族特征,更加龟兹化。画中人物衣着更加华丽,鼻梁挺直。
8—9世纪,克孜尔石窟艺术逐渐衰落,壁画的绘画技法逐渐简陋,色彩也趋于单调,千佛题材大量涌现,其他题材则急剧减少或消失。有学者认为,题材的变化与当时晚唐的战乱和分裂趋势有关,各种美好期待的描绘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千佛、化佛(也作应化佛、变化佛,即佛应众生之想法而呈现的不同法相)等题材大量出现,反映出社会动乱对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