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动脉硬化患者的科学运动指南
走路:动脉硬化患者的科学运动指南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高聪教授指出,走路是使动脉硬化斑块稳定和消退的最有效运动方式。这一发现为动脉硬化患者带来了福音,但如何科学地进行走路运动,需要注意哪些事项?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可主要导致动脉壁增厚、弹性降低和管腔狭窄。当病变发生在冠状动脉时,可导致冠心病,引发心肌缺血甚至心梗。而走路作为一项简单易行的有氧运动,对动脉硬化患者有着诸多益处。
走路对动脉硬化的作用机制
走路作为一种有氧运动,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动脉硬化患者的病情:
改善血糖控制:定期的有氧运动被证明是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有效手段。多项研究表明,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自行车或游泳,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平均下降幅度为0.7%-1.0%。
提升下肢血管健康:下肢血管健康是预防外周动脉疾病的关键。糖尿病患者常因血糖过高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最终发展为动脉硬化。研究显示,定期的体育锻炼,尤其是结合了有氧运动与抗阻训练的综合方案,能够有效增强血管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改善血液流动。踝肱指数(ABI)测试结果表明,接受12周以上运动干预的糖尿病患者,其下肢血流速度增加了20%-30%,表明血管的通畅性得到了显著改善。
保护神经功能:外周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下肢并发症的另一大问题,往往表现为疼痛、麻木和感觉减退。通过多项随机对照试验分析发现,定期的抗阻训练,尤其是下肢肌群的力量训练,有助于延缓神经病变的进展。一项为期6个月的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抗阻训练后,其下肢的神经传导速度有所提高,感觉测试评分显著改善,疼痛评分则降低了20%-35%。
降低截肢风险:糖尿病足的最严重后果是截肢,然而,定期体育锻炼可以显著降低这一风险。通过对比运动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研究发现,定期锻炼者的截肢发生率减少了45%-60%。这主要归因于锻炼能够延缓下肢溃疡的形成,促进创面愈合,并增强局部免疫反应。此外,体育锻炼还能够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加速组织再生。
科学走路方法和注意事项
对于动脉硬化患者来说,科学的走路方法和注意事项尤为重要:
运动强度:建议保持中等强度,即运动时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程度。可以采用“170-年龄”的公式来估算最大心率,运动时的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80%之间。
运动时间:每次运动时间应持续30-60分钟,包括热身和放松时间。建议每天进行,或至少每周5天。
运动频率: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
注意事项:
- 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进行放松拉伸。
- 选择合适的鞋子和场地,避免在过硬或不平的路面行走。
- 注意天气变化,避免在极端天气下运动。
- 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等。
- 如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结语
走路作为一项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对动脉硬化患者有着显著的益处。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疗法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特别是对于病情较重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同时,运动只是治疗的一部分,患者还应注意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和遵医嘱服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