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教你如何处理家庭情感问题
张大爷教你如何处理家庭情感问题
从张大爷的故事说起
张大爷年轻时与两个弟弟一起度过了无数个欢声笑语的日子。然而父母去世后,因家产分配不均,兄弟之间的温情在争执中渐渐消解。这背后揭示了一个道理:兄弟不共财,感情才长久。同样,李阿姨和妹妹之间也因为母亲的赡养问题产生了隔阂。通过张大爷和李阿姨的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在处理家庭情感问题时,保持适度距离、理解彼此,往往比过分亲近更能维护这份亲情。
家庭情感纠纷的六大原因
据陕西省渭南市司法局分析,婚姻家庭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家庭责任缺乏、感情基础薄弱、封建思想影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侵蚀,以及不良嗜好的影响。其中,家庭责任缺乏是产生婚姻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体现在夫妻之间感情基础薄弱,婚后为家庭琐事时常争吵,未能相互忍让和宽容,致使家庭矛盾不断升级。
感情基础薄弱也是婚姻家庭矛盾的重要原因。当前,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女方长期留守的现象比较突出,长期分居、收支不平衡、夫妻感情失和等问题比较突出。夫妻之间本就缺乏深厚的感情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争执,长期下来,这些小矛盾会逐渐积累,最终引发较大的家庭矛盾。
封建思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大男子主义、重男轻女等思想在社会上仍然存在,这些思想会导致一些家庭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如认为殴打、虐待妻子是自己的事,别人无权干预。
此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以及赌博、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的影响,都会对家庭成员的行为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家庭成员染上这些不良嗜好,从而成为家庭暴力的“导火索”,极易产生家庭矛盾和纠纷激化。
赡养问题也是引发家庭矛盾的重要因素。现实中与父母共同生活的两代家庭,因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不同,夫妻之间、家庭成员之间都可能产生分歧。因此“一个老人能养活一帮儿女,而一帮子女不能养活一个老人”,时常发生子女不愿赡养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矛盾纠纷。
兄弟姐妹关系处理建议
家有两孩以上的父母一定深有感触,手足吵架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每天听到“妈妈!xx弄我……”这样的话不下几十次。只是吵一吵就算了,常常会越演越烈,甚至动手,逼得爸妈不得不出面仲裁。接着,小孩就会抱怨爸妈处理不公平,爸妈怎么处理都会招来怨言,真的是父母难为呀!但手足也不是真的像仇人一样,明明常常也都有很恩爱的时候,干嘛总要争吵呢?
有爸妈说,教手足“要好好沟通”都不下几百遍了,但就还是爱吵架,只好自我安慰,“手足爱吵架是正常的,长大就会好”。其实手足爱争吵是有原因的,长大未必会好,若不想每天都处于吵闹中,就要好好针对原因去引导。
原因1:担心对方比自己厉害
讲白话一点就是争宠、争爸妈的注意力。每个孩子都知道爸妈喜欢乖、听话的小孩,他们都觉得自己很努力了,但就是会觉得爸妈会变心不喜欢自己,因此只好让爸妈知道对方也没多棒,来显示自己比较棒的概念。
处理方法:如果孩子有很明显的争宠、引起注意力行为,有几句话一定要常对孩子说。第一,当爸爸妈妈夸奖弟弟妹妹时,不是代表他比你好,而是在这个部分他比之前的他进步了。第二,当爸爸妈妈提醒你或念你某件事情时,是希望这方面你可以更成长,但这并不意味着爸爸妈妈觉得你不够好。第三,每天主动说说孩子表现很棒的地方或优势,让孩子拥有一定的自信与安全感。
原因2:想看对方反应来娱乐自己
因为彼此太熟悉了,所以相当清楚对方可能会有的反应,例如自己只要故意说某些话,对方就会被激怒或有夸张的反应,在感到无聊的时候,故意去弄对方,看对方的反应跟自己的预期一样,就会觉得很有趣,一种看戏的心态。
如果发现常常事情的源头,是因某一方的行为或言语,那就要特别注意了,因为这行为或言语通常没有什么,但这方可能相当清楚对方可能会反应过于激烈,因此故意如此,而且也相当清楚最后被骂的可能都会是对方。
处理方法:在这样的状况下,建议要去询问孩子,“为何要有这样的行为或言语?”“你是希望看到什么结果?”大人不问,孩子是不会思考到这一层面的,那么孩子只会一直这样找乐子下去,然后情绪控制比较差的手足就会很惨很倒楣,一直被骂。
原因3:因为对方每次都害自己被骂
每次被骂,大概都和手足脱不了关系,因此对手足一定多少会有埋怨,例如觉得对方就是很讨厌,很爱弄自己,或觉得对方很烦,既然如此,当然逮到机会就要弄对方啦!一种复仇的心态。
处理方法:爸妈如果觉得有偷欺负手足的情况出现,那就要注意孩子的心态了,他可能觉得“不公平”。没有人该一直让,爸妈需要留意处理纷争时的方式,尽可能地让老大理解爸妈为何会不处罚小的,或请老大提出适合的处理方式,让老大也能有机会理解与情绪抒发。
原因4:过度期望对方是理想手足
小孩原本就是从“自我”开始发展,以自我中心为主,会觉得自己都知道别人想要什么,不喜欢什么,都要让自己,都要对自己好,简单来说就是认为对方要是理想手足,好哥哥、好姐姐、好弟弟或妹妹,因此当对方的行为和预期不同就会更生气。
处理方法:针对这点,爸妈需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有不同的喜好与想法,不说出来没有人知道你在想什么,甚至可能会误解你的想法与意图。就像你喜欢吃芒果,哥哥喜欢吃木瓜,但哥哥不知道你喜欢吃芒果,你说你想吃水果的时候,哥哥可能就会想到他觉得木瓜超好吃,所以要拿给你吃,但你却觉得你想吃水果,大家就该知道你要吃的是芒果,这时候看到芒果就会感到失落,不是吗?如果一开始就说明你要吃芒果,或许就没有问题了,对不对。
原因5:相处时间太久实在太腻
有没有发现小孩都对别家人手足比较友好,对自己家的就很不客气,就是因为整天相处的时间实在太长,会有一种莫名的烦闷感,因为总是有人和自己想要掌控同样的东西,例如电视遥控器、玩具、文具等,然后就必须沟通,因此很容易产生冲突。
处理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每个人有自己的小区域,这就好像很多人说男女之间整天腻在一起也会容易吵架一样,有点距离反而不容易有冲突。爸爸妈妈可以开个小家庭会议,规划一下彼此的时间与空间,这样能减少冲突的发生。
原因6:因为是自己人就不好好说话
孩子对外人讲话的方式和对自己人就是不一样,其实大人也是,这是因为我们认为对方无论如何都是家人,不会不见也不会走掉,所以说话前都不会考虑是否会伤害到对方,口不择言,当然战争就一触即发。
处理方法:有人说过有手足的人,长大之后比较会沟通协调与圆融,因为他们很清楚说话可能会带给对方的杀伤力,对于口不择言的手足冲突,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让彼此知道语言带来的杀伤力有多大。孩子们都只看到语言带来的愤怒,但没看到愤怒底下是心理的受伤,因此建议在冲突过后,静下来聊聊天,好好说说听到这些难听话的感受是什么,并让孩子想想,如果认为对方是家人,就可以毫无节制地说这样的话,这样的想法正确吗?
另外,小小孩间的手足冲突,常常是源于表达能力不够好,也没有养成用沟通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因此对于年幼的孩子,将情境重新演练正确的沟通方法,会比一直说教来得有用很多。
家庭关系处理的误区
当下家庭教育培训市场存在乱象,一些机构打着专业旗号,在各类平台大肆宣传,用所谓“上万伙伴亲测”“一对一指导、操作简单”等话术吸引家长。不少家长因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急于报名课程,却发现一些网课缺乏针对性与实操性。
以程斌为例,这位来自浙江的学生家长为了“当好父母”颇费周折,他们先是找到学校心理教师进行咨询,又向心理咨询师和教育专家求助,更花费上万元报名家庭教育培训班。他发现,家庭教育培训领域有需求,家长也的确在有些方面能够得到切实帮助,但同时,也要小心其中潜藏着“陷阱”和各种“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下家庭教育培训市场存在乱象,一些机构打着专业旗号,在各类平台大肆宣传,用所谓“上万伙伴亲测”“一对一指导、操作简单”等话术吸引家长。不少家长因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存在问题而急于报名课程,却发现一些网课多是千篇一律的理论拼凑,缺乏针对性与实操性。
2024年12月25日,“幸福家·家庭教育服务园地”正式上线。这是全国妇联统筹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等共同打造的家庭教育在线服务平台,旨在为广大家长提供权威、专业、及时的全方位家庭教育支持。
家庭教育培训如何为家长提供权威、专业的服务?家庭教育培训市场如何走上规范发展之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如果说“寻师”是一些家长的“基本操作”,那么贵州单亲爸爸尚超的做法则属于“进阶操作”——自己考证当老师。尚超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是孩子小学家委会的成员,经常听到周围家长谈论家庭教育培训话题。交流中,他意识到,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家庭。在朋友推荐下,他试听了一堂线下家庭教育公开课,“感觉忽悠成分比较多”。于是,尚超从贵阳来到北京参加线下心理咨询课程,一方面希望提升自我,处理好亲子关系,另一方面想着借家庭教育培训的风口开展相关业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家长在家庭出现问题后才开始“有病乱投医”。在“寻师”或报班时,很少有家长主动核验教师资质。比起询问教师是否拥有相关资格证、学历证、学位证等,家长更关注广告宣传中的名校招牌,还有家长仅凭熟人推荐,就交了学费。
令广东90后汪玲感到苦恼的是,花费近千元的家庭教育体验课,不但没让家庭变得和谐,反而影响了母女关系。汪玲和哥哥目前在外地工作。平时他们主要通过视频电话与父母沟通。
2024年3月,汪玲年过五旬的母亲因腿部受伤,无法外出打工,在家休养。国庆期间,回家探亲的汪玲发现,母亲常和她谈论一门家庭教育体验课,嘴里动不动就会蹦出“潜意识”“明意识”等词语。微信上,她经常看到母亲点赞该体验课视频。
汪玲说,之前母亲一直当月嫂,比较关注家庭教育方面的短视频。母亲有个心结,认为汪玲和哥哥在外工作,冷落了自己。因此,母亲希望通过学习课程改善和孩子们的关系。
起初,汪玲支持母亲报班学习。她希望通过课程学习改善母女关系。但是,听课后的母亲“仿佛变了个人”,总是要花钱“升级”课程。在视频电话中,每当汪玲试图劝阻,母亲总会甩出一句,“不要用‘明意识’对付我,再说我就挂电话了”。
面对不听劝的母亲,汪玲想一探究竟,她去听母亲购买的课,看看课里到底有什么“魔力”。汪玲给记者提供了一张课件,上面写着:“圆满的人生:尽好祖命,唤醒慧命。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该课件还提到所谓“哲学框架”“二元一体”等。她不理解,这些深奥难懂的概念和家庭教育到底有什么关系。
听了这些课程,汪玲对这些所谓“专家课”愈发疑惑,也更加担忧母亲。汪玲得知,母亲不但自己听课,还把课程推荐给好几位亲戚。汪玲索性给母亲换了一部新手机,帮母亲取消了对“课程专家”的关注,并告诉母亲少浏览这些不靠谱的“家庭教育”视频。
2024年夏天,程斌花5000多元购买了某教育机构的线上家庭教育培训课。该培训课介绍称,家长可以在线上学习,还可以在线下与志同道合的家长互帮互助。
学习半个多月后,程斌感到,这个课程对自己没有任何用处。他说,这个培训课并非小班教学,而是一套教材、多人听课。令他深感意外的是,授课老师在线上授课时竟号召家长“拉人头”。
程斌说,该机构老师会让学员推荐新学员购课,并给予提成。“我感觉他们更像是要把家长吸收进去变成他们的一分子,让家长去给别人讲课。”程斌发现,有的课堂上甚至提到了风水,建议家长在孩子房间里放宝塔、铜钱,以此提升“教育效果”。
广西一位母亲讲述了自己参加某商业机构开办的家庭教育培训的经历。她说,上课地点在南宁市市中心一栋写字楼里,“像开会一样,中间会做些游戏”。他们同时开办面向孩子的夏令营,买课入会才有资格参加夏令营。她买课后,周围几名“家长”自称是职业律师,不断给她灌输课程的好处,说得头头是道。她感到这些人不像家长,更像“托儿”,没过多久她就申请退款了。
家庭教育不能“临时抱佛脚”。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陈桂生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