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使用阿司匹林?医生建议来了!
如何科学使用阿司匹林?医生建议来了!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主要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退热以及预防心血管疾病。然而,长期或不当使用可能引发一系列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以下是一些主要问题:
阿司匹林的主要用途
疼痛管理:阿司匹林能有效缓解头痛、关节痛等常见疼痛症状,通过减少体内的疼痛信号传递,为患者带来显著舒适感。
退烧作用:当感冒发烧侵袭时,阿司匹林化身为“退烧小卫士”,以其独特的生理机制——扩张血管、促进排汗,有效助力人体降低体温,让发热带来的不适得以迅速缓解。
关节炎治疗:尽管阿司匹林无法直接根治关节炎与风湿病痛的根源,但其显著减轻疼痛的能力,让关节活动更加自如,从而很大程度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血管疾病预防:阿司匹林被誉为“血栓克星”,通过阻止血液中小血块(血栓)的形成,有效保护心脏与血管的安全,降低中风、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正确使用方法
剂量和服用时间:
-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初期迅速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毫克,能显著降低患者死亡风险约23%。随后调整为每日75至150毫克的长期低剂量服用方案。
- 心房颤动预防:无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风险因素且年龄低于65岁的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300毫克。
- 动脉血管手术或介入术后:每日服用100毫克,以持续保护血管健康,促进术后恢复。
服用注意事项:
- 肠溶片应在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早晨空腹服用效果最佳。
- 避免压碎、掰开或咀嚼肠溶片,以保护其肠溶特性,确保药物在小肠中安全释放。
- 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 避免饮酒前后服用,以免加重胃损伤及延长出血时间。
常见副作用及预防措施
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严重情况下可能引发胃溃疡、胃出血。建议餐后服用或联用抗酸药,有溃疡病史者应当慎用。
出血风险:可能引起皮肤紫癜、瘀斑、牙龈出血及泌尿生殖系统等多处出血,甚至颅内出血。需警惕牙龈出血和皮肤瘀斑等早期预警信号。
过敏反应:某些人可能出现皮疹、水肿、荨麻疹及哮喘,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尤其多见于中年人及患有鼻炎、鼻息肉的个体。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大剂量使用时可能引发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等水杨酸反应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精神错乱、惊厥乃至昏迷。
肝肾功能影响: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隐匿性损伤肝脏,表现为右上腹不适及酶水平升高。还可能引发肾脏损伤,如药物性肾病,需引起高度重视。
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老年人:70岁以上老年人使用阿司匹林需谨慎,需个体化评估。高出血风险人群应避免使用,包括正在使用抗血小板、抗凝、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物等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胃肠道出血、消化道溃疡或其他部位出血病史,年龄>70岁,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病,慢性肾病4~5期,未根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控制的高血压等。
心血管疾病患者:
-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使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后(通常12个月)可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通常12个月,取决于是否植入支架及种类)可使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可使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
- 外周动脉疾病、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可使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
- 生物瓣膜置换术后(3个月后)和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后(6个月后)可使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
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 与华法林联合使用时,INR控制在2.0~2.5,阿司匹林的剂量不要超过100 mg/d。
- 胃肠道出血高危人群可预防性给予抑酸药物。
- 治疗期间严密监测出血,观察有无黑便,定期复查血常规和便常规。
替代方案和生活方式建议
替代药物:对于不能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
生活方式调整:
- 保持健康饮食,低盐低脂,多吃蔬菜水果。
- 适度运动,控制体重。
- 戒烟限酒,避免加重心血管负担。
- 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
阿司匹林虽然是一种常见药物,但使用时需谨慎。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严格遵守医嘱,定期监测副作用。通过科学用药和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