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蓝莓产业探索:农户与多方合作共赢的"622"模式
蒙自蓝莓产业探索:农户与多方合作共赢的"622"模式
近年来,蓝莓因其营养丰富、鲜食体验佳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逐渐成为水果市场上的新宠。
这枚小小的蓝莓,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口中浓郁香甜的享受;对于市场而言,它代表着新的商业机遇;而对于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来说,更是意味着巨大的潜力。蒙自地区就成功地把握了这一机遇,通过探索和实践蓝莓产业的"622"农民集体企业合作共赢模式,不仅推动了蓝莓产业的发展,更让当地百姓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在南国温暖的阳光下,蒙自的早熟蓝莓抢先上市,一颗颗饱满的果实如宝石般挂在枝头,带着自然的脆爽与香甜,成为了餐桌上的新宠。
蒙自,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被誉为全球适宜种植蓝莓的佳地之一。这里地处低纬度高原,拥有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北回归线更是穿境而过,为特色水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蓝莓,无疑是这片"宝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国内,蓝莓的种植方式主要以露天栽培和大棚栽培为主。然而,蒙自因其充足的光照资源和显著的日夜温差,为小浆果的优质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蒙自的蓝莓采摘季长达8个月,从11月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的6月,这一优势使得蒙自蓝莓成功填补了进口蓝莓与国内其他产区蓝莓之间的上市空窗期。
依托其独特的气候条件,蒙自的蓝莓产业实现了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化种植的跨越式发展。自2018年正式启动蓝莓产业以来,当地充分利用坝区闲置的果园地,吸引了联想佳沃、海升集团、卓莓、秘鲁AGV、柒瑞结、五八农业、云科创等众多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这些企业不仅参与了蓝莓品种的选育工作,还积极推动标准化种植技术的普及。如今,蒙自已成功跻身全国大棚基质盆栽蓝莓的主产区之列,其亩产量和亩产值均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
截至2023年,蒙自的蓝莓种植面积已扩展至7万亩,总产值高达4亿元,有效带动了32个行政村和2万余农户的经济收入增长。
气候条件固然重要,但蓝莓产业的丰收背后,更离不开一个巧妙的利益联结模式——"622"合作共赢模式。这一模式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蒙自蓝莓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622"模式下,农户们投入土地、钢架大棚、农药、肥料以及日常管理等资源,而村集体企业则负责连接农户与市场,提供灌溉设备、棚膜等地布材料。龙头企业则发挥其技术优势和销售渠道,为农户提供苗源、技术指导和销售支持。最终,蓝莓的销售收入将按照农户60%、村集体企业20%、龙头企业20%的比例进行合理分配。
这一合作模式不仅优化了蓝莓产业的生产、流通、销售和分配各个环节,更形成了一个紧密型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在蒙自坝区的草坝镇,这一模式得到了充分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过去,尽管蓝莓产业发展迅速,但红利并未充分惠及当地百姓。现在,通过"622"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村集体和农户们成为了真正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共同分享着蓝莓产业的繁荣成果。
如今,草坝镇已建立起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包括"龙头企业+农户"和"龙头企业+村集体企业+农户"等模式,通过统筹整合各村的土地和资产,实现了"资源集成开发"。2023年,全镇蓝莓销售额突破5亿元大关,新增了121户家庭农场式蓝莓种植户和938亩种植面积,预计每户可增收约10万元。
这种紧密的联结方式,实现了优势互补、分工协作、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不仅缓解了企业在租地、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以及采摘等方面的成本压力,还为农户解决了"种植端"和"营销端"的难题,真正实现了互利共赢。
蓝莓产业的发展红利广泛惠及了众多群众,其中许泽便是典型案例。他曾在创业失败后转行至蒙自云科创公司从事蓝莓搬运工作,并在2021年凭借对蓝莓的深入了解开始了自己的种植之路。从最初的5亩到如今的23亩,他的蓝莓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收益也水涨船高。
这一切都得益于"622"模式的推动。该模式将农户、村集体和龙头企业紧密联结在一起,使得农民能够增收、集体能够受益、企业能够发展。许泽一家在2023年与村集体企业和龙头企业合作种植了23亩蓝莓,持股60%并分得了108万元的销售额,生活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622"模式的实践,像许泽这样的农户不仅收益大幅增加,还推动了自身向专业化与职业化方向的转型,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在产业链价值链中占据了绝对的"C位",身份也发生了转变,农田变成了农场,农户变成了农场主。这种"孵化家庭农场"的实践吸引了众多分散的一家一户加入其中,共同建设"可溯源、可视化"的现代家庭农场。
作为主体,农户的收入实现了显著增加。在蓝莓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他们不仅获得了土地流转的租金和基地打工的薪金,更以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深度参与蓝莓产业的开发。通过"622"模式,他们的收入相比传统的"租金+薪金"模式实现了翻番增长。
同时,农户的技能也得到了全面提升。在蓝莓的精细化种植管理中,他们不断学习掌握种植、管护、采摘等技术,并严格按照企业标准规范栽培蓝莓。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技能水平,也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蒙自市草坝镇的现代农业基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通过"622"模式的实践,该基地成功实现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提升,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了农业的发展。他们将优势资源集中统一运营管理,有效整合了土地、劳动力、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不仅大幅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更兼顾了各类农业生产者的生计需求,让小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真正受益。
在此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应运而生,他们不仅精通技术、擅长种植、善于管理,还充分利用了高科技劳动资料,拓展了数字化等新的劳动对象。这种模式不仅是个别方面的"创新独角戏",而是涵盖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全方位"创新大合唱",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