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债务风险攀升,美联储降息在即:中国如何应对?
全球债务风险攀升,美联储降息在即:中国如何应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财政监测报告》显示,全球债务风险正在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公共债务预计将突破100万亿美元大关,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3%。更令人担忧的是,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到2030年全球公共债务占GDP的比率将逼近100%,这一水平甚至将超过新冠疫情期间的峰值。
IMF财政事务部主任维托尔·加斯帕尔表示,全球公共债务当前仍处于相当高的水平,且仍在持续上升,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风险。IMF呼吁各国采取更大力度的政策调整以应对相关风险。具体而言,IMF提出了三大政策优先项:确保通胀回归目标、应对高企的公共债务和赤字、实施促进增长的改革。
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人民币汇率走势向好
在全球债务风险攀升的背景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转向备受关注。最新迹象表明,美联储即将开启新一轮降息周期。自2023年末美联储议息会议暗示2024年将开始降息以来,市场对降息的预期持续升温。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8月杰克逊霍尔经济研讨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强化了9月降息的预期。
受此影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近期呈现明显升值态势。自8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从7.25左右反弹至7.1附近。截至9月10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1美元对人民币7.1136元。与此同时,美元指数从2023年12月底的低点100.9438,上升到2024年2月14日的高点104.7252,之后再次下跌,一直到4月和6月两次回升并到达106的高点。8月全球央行会议之后,美元持续走弱,8月27日美元指数下降到100.5并在附近徘徊。
从历史数据来看,在美联储降息周期中,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可能性较大。不过,汇率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除了货币政策走向外,还受到经济基本面、外汇储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情况、双边利差及未来走势、通胀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8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882亿美元,已连续9个月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全球债务风险对中国的影响
在全球债务风险攀升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当前,中国宏观杠杆率已接近300%,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大。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债务扩张路径来看,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的债务规模均创下历史新高。
美国政府债务规模从1990年的3.2万亿美元一路攀升至2023年年底的34万亿美元,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欧元区政府债务规模达到12.6万亿欧元,其中希腊、意大利等国的政府债务与GDP之比均超过100%。日本政府债务率更是高达259%,创下历史新高。
从各国债务扩张的效果来看,债务投向和政策效果是关键。美国通过“直升机撒钱式”的消费刺激政策有效提振了居民消费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复苏。而日本在90年代泡沫危机后的财政政策过于侧重公共投资,忽视了居民就业和消费的恢复,导致经济陷入长期低迷。欧元区则因统一货币与各国独立财政体系的矛盾,难以有效应对“滞胀”僵局。
应对之策:平衡经济增长与债务风险
面对全球债务风险和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带来的挑战,中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应对:
加强监管协调:在全球债务风险攀升的背景下,需要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管理,防范外部风险传导。
优化风险预警机制:完善系统性风险防范体系,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测。
推进结构性改革:通过改革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提高债务使用的效率,避免资金空转和资源浪费。
保持货币政策定力:在美联储降息周期中,需要根据国内经济形势灵活调整货币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债务风险攀升的背景下,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政策协调,共同维护全球金融稳定。
总之,全球债务风险和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挑战。但通过加强监管、优化预警机制、推进改革等措施,中国有能力应对这些挑战,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