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动力回收:环保新势力崛起
淮北动力回收:环保新势力崛起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动力电池回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环保难题。安徽省淮北市抓住这一机遇,2024年引进多个万吨级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项目,其中仅苏高新和萃星两大项目在建处理能力就达29万吨/年。这些项目不仅有助于解决废旧电池的环境问题,还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淮北崛起:打造动力电池回收基地
在淮北市烈山区,萃星(安徽)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兴建一座年处理能力4万吨、总产值14亿元的废旧锂电池回收项目基地。该项目一期将于2025年4月竣工投产,届时年处理废旧锂电池的能力将首先达到1.2万吨。
萃星科技由星恒新材料科技(滁州)有限公司和苏州博萃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双方一个提供回收的资源,一个提供回收技术,一拍即合。2023年,双方决定在废旧电池拆解冶金、正极材料脱粉修复等方面展开合作,高比例提取退役动力电池中的锰、钴、镍、锂等核心原材料。
在淮北市濉溪县,安徽苏高新的回收项目规模更大,建成后可年处理25万吨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蓄电池,体量是上述萃星科技项目的6倍,总投资15亿元,全面达产后年产值50亿元。根据“淮北市人民政府发布”微信公众号文章,该项目一期土建已经完成,正等待设备安装;按照建设进度,项目二期预计2025年下半年开工建设,整体项目在2026年全部建成投产。
技术创新:突破回收效率瓶颈
废旧锂电池回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梯次利用和资源化处理。在第一阶段,对电池进行拆解与检测,将可再利用的电池重新组合;而在第二阶段,涉及的技术要求极高。
在大型回收基地中,电池首先被破碎并分类,原料的提取和处理需通过化学工艺提取镍、锂、钴、锰等金属,再通过提纯流程,确保这些材料能够安全回流到市场。新兴的企业如萃星科技和安徽苏高新,正在不断完善这些技术与流程,力求在提高回收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以此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政策引领:规范行业发展
在推进回收行业的规范化过程中,技术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为规范动力电池的回收,正在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旨在鼓励企业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安全、高效的电池处理。
例如,工信部近期明确新规,要求冶炼过程中锂的回收率指标不得低于90%。这将有效抑制“小作坊”式的非正规回收行为,促使市场逐渐走向良性发展。
环保与经济双赢
动力电池回收不仅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还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预计2026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动力电池退役量将出现快速增长。根据研究数据,预计2030年中国动力电池的回收量将突破600万吨,引发一场“回收风口”。
随着项目的陆续投产,淮北正逐步形成完整的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的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政策、市场和技术的多重驱动下,企业将不断寻求突破,力争在电池回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