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53岁狠人冯唐:聪明的中年人,学会以“躺”的姿势“卷”,步步稳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53岁狠人冯唐:聪明的中年人,学会以“躺”的姿势“卷”,步步稳赢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5NB8LJ805521W5B.html

看过这么一个提问:"用一句话形容你的现状。"
高赞回答是:"好累,好难。"
简简单单四个字,引发了共鸣。
好累,力有不逮,压力太大实在卷不动了;好难,心有不甘,不能、也不愿彻底躺平。
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经历摆又摆不烂,卷也卷不赢的"45度人生"。
而有一位53岁的"大叔"却用自己的前半生,书写着步步稳赢的可能。
他7岁开始读古书,小学写诗歌,18岁写小说; 19岁 考入全国顶尖的医学院并获得博士学位; 27岁 以托福满分的成绩免学费赴美攻读MBA; 35岁 成为麦肯锡全球合伙人; 40岁 开创华润医疗,担任CEO; 52岁 创办商学院; 30年 时间读过万卷书,创作小说、杂文、诗集等著作20余本; 全球平台粉丝1800万……

这人生剧本中的任何一项,或许都需要一个普通人奋斗一生。
但他却能做一事,成一事,干一行,成一行。他总是在赢,也一直在帮助别人赢。
他用医疗探索帮助患者获得一定生存空间;
他在字里行间帮助读者获得些许人生养分。
他便是冯唐,亦是张海鹏
为何是他?他又为何总能稳赢?

冯唐曾在采访中说:"好多人一直认为我没吃过苦,我经常笑笑就说,其实我吃的苦这些人有可能吃一个礼拜、吃一个月都受不了,甚至可能吃几天都受不了。"

冯唐,原名张海鹏。
1971年5月3日,他出生在北京,母亲是一位剽悍、大气、茂盛的蒙古族女人。
这位母亲说话跟砸豆子似的,噼里啪啦,动静贼大;会在大热天咬开瓶盖,一口气吹下一整瓶冰啤酒;遇上三个顶尖的骗子,他们的钱就算不被她骗去,也会被气出冠状动脉狭窄。
就是这样一位始终活力满满、活得热气腾腾的母亲,给了张海鹏不停折腾的底气和胆气,追求极致的锐气和勇气。

图 | 冯唐与母亲
27岁前的张海鹏除了在河南信阳陆军学院军训过一年外,从没离开过北京。
这年夏天,张海鹏第一次坐飞机飞美国。临出门前,老妈给他一个信封,里面有两千美金,并告诉他"混不下去就买张机票飞回来,我在,我是你妈呀。"
母亲就像是铠甲。母亲在,底气便在,从此少年开始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在一次又一次转场中,编织人生的经纬。
母亲总是要求孩子做到最好,儿时的张海鹏懂事,便乖乖照做,因此学会了好胜。拿下一个又一个第一,追求一个又一个最好,渐渐成为了他的习惯。
读书期间,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考上了他心目中最好的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博士;毕业后,又以托福满分的成绩进入美国埃默里大学攻读MBA。

图 | 年轻时的冯唐在协和医学院
工作后,经过五年努力成为全球最大咨询公司麦肯锡的高级合伙人。2011年10月,华润医疗成立,张海鹏作为第一任CEO,从零组队,从零开始,做医疗投资和运营。到2014年7月他辞职离开时,华润医疗管理医院床位数接近五千,全国第一。
光辉的工作履历背后,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作家冯唐。仅仅是利用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写作,他竟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
"人尽其用"是冯唐很看重的词。
他相信成事的基础,不是高情商、高智商,而是吃苦耐劳,坚持要把自己的潜能逼迫出来。

在麦肯锡工作之初,他每周工作80-100个小时,几乎从未在凌晨两点前睡觉,甚至乘飞机、上厕所,都在工作。
在写作时,因为执笔太多,他的食指早已弯曲变形,大拇指上是满满的茧。
不停折腾的劲头,让冯唐的人生变得多面而立体;追求极致的态度,让每一面的人生都闪着璀璨光芒。

冯唐的父亲出生于印尼,是名华侨。他回国后遇见冯唐母亲,就结了婚。
和母亲的热烈奔放截然不同的是,冯唐的父亲是一个特别安静平和的人。
就连去世,也十分安静。有一天午饭后,父亲说自己想要午睡一会儿,然后就再也没有醒来。平静得离开,没有一丝痛苦。
父亲不言,但这份安静里,却藏着巨大的人生智慧。
图 | 冯唐的父亲
小时候,父亲担心儿子看书把眼睛看坏,便骑车带着他去天坛、龙潭湖、东南护城河,看蜻蜓、花花草草、鱼虫鼠蚁。
他会耐心地给儿子介绍每一种花。更牛的是,他认识每一种鱼。
亲近自然,追求自在,总是波澜不惊,胸中自有禅意。冯唐眼中的父亲就像是最接近"佛"的男人。
他曾回忆:"父亲身上有种神奇的淡定。无论遭遇了什么,无论外面的世界在经历什么,他依旧是喝茶、做饭、看武侠小说。"
父亲带着冯唐体会人间美好,也教会他学着与自己相处

图 | 冯唐与父亲
冯唐曾列出"二十四宅"的内容:凡对雪、"丧"跑、痛饮、手冲、断食、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书道、泡澡、枯坐、斗茶、温故、自摸、编著、洗盏、盘玉、网聊、捡书、摆棋、追剧、观星、算账、思史、补觉、回信,上皆一人独得之宅。
独处,是养心的方法,更是修心过程。
寻找到小乐趣,是冯唐对无聊人生一种很好的抵抗武器。
不但修心,冯唐也坚持修身。
他曾有一次濒死的体验
在一场签售会后,他又谈了一场医疗相关的生意。结束后,他找过去熟悉的朋友喝酒。
或许是身体过于疲惫,或许是喝到了假酒。他断片后从楼梯上摔下,持续昏迷,并出现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
好在经过静养,颅内血消失,总算是逃过一劫。
这次经历让冯唐深刻意识到善待身体的重要性,也开始修炼"慢下来"的能力
他严格控制自己的身材,1米81的身高,体重常年维持在61公斤。
其实这些年,冯唐也一直在坚持跑步。不论是在北京,还是美国和英国的街头,他在奔跑中训练体力,也在奔跑中锻炼心力。
一次采访中,冯唐表示:
"读书时,大家拼的是智商;工作时,大家拼的是情商;而到了人生后半程才发现,比智商、情商更重要的是能量。"
修炼心性、爱护肉体。冯唐不断积蓄着能量,人生之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很多人了解冯唐,是和文学相关。
或是读他的小说、杂文和诗歌;或是看由他的文字所改编的影视作品;又或是参观挂着他书画作品的展览。
和张海鹏的职场干练和理性不同,属于冯唐的一面是文艺和感性

小时候,没有电视、游戏,没有别的娱乐,为了打发无聊,冯唐选择看书。
夏天家里连电扇都没有。冯唐就坐在一个小马扎上,把床当书桌,一遍流汗一边看《资治通鉴》,看孙膑和庞娟,看苏秦和张仪,体会着人性阴暗,毛骨悚然,也就凉快了。
小学时,他就读完了《鲁迅全集》;初中读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高中读的是《资治通鉴》
三十岁后,经历了更多人间事,睡酒店、坐飞机的时候,他更愿意读诗。将《诗经》《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反复看,反复背。
冯唐说:"读书是极好的事情,不然就潦倒一辈子、糊涂一辈子、油腻一辈子。"
正所谓,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持续的阅读让冯唐看见社会、洞悉人性,汲取历史的养分和哲学的智慧。
他曾在读书时冒出念头来:"如果几百年后,有一个少年正在读我的文字,多好。"
于是,他笔耕不辍,希望用文字让自己"不朽"。
最开始他在论坛写作。写完一章就丢到论坛里,大家叫好他就继续写。整本书写完了,出版商就找上门来。
从1999年到2007年,被称为"北京三部曲"的三部长篇小说,让他名声大噪。
他的文字,张狂、随性、洒脱,有贲张的情欲,也有温沉的浪漫;让读者在感受青春躁动的荷尔蒙时,也感受生活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的真实与残忍。
在写作上,冯唐始终是勤奋的。

他榨干睡眠和假期,利用周末和春节,在工作之外业余进行写作。近十年间,冯唐依旧保持着每年出版一本书的节奏。
在写作上,冯唐一直是多元的。
他自称是杂食动物,除了吃草,还吃肉,还喝酒,挤出来的不仅是牛奶,还有其他东西。他写热衷写小说、杂文,也十分热爱写诗。
写作给冯唐莫名的快感和无穷的成就感,探索无尽的光明和黑暗,让生命的维度更加宽阔。

最新出版的《稳赢》一书中,冯唐书写自己的半生成事哲学,将内稳外成的秘诀总结为"三力"
脑力稳,能干大事。用好脑力,自己读书行路,良师益友加持,路就不会走偏。
体力稳,才能持续成。用好体力,吃好睡好运动好,肉身陪你稳赢到老。
心力稳,对抗不确定性。管理好心力,心力越强,赢得越稳。
一直读,阅读让冯唐自我修复、不断精进。一路写,文字使冯唐释放内心、也助他名声渐起。
心稳、人定、事成,冯唐正在逐渐"不朽"。

年轻时极尽欢喜,是冯唐;年长时极尽通透,亦是冯唐。
《环球人物》杂志评价他:"真正厉害的是,他既能做个霸气侧漏的商人,也能做个文艺洒脱的作家。"
博古通今的才华,自成一派的态度,多面立体的人生,极致精彩的生活。
冯唐做事硬、做人稳,始终步步稳赢。
他带着传奇色彩的前半生,或许可以回答"活着,是要卷还是躺的问题"。
不必卷,从心出发,追求所爱,方能做到极致;
不能躺,时时修炼,莫思因果,才可不负烟霞。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