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唐山大地震看地震预警技术:48年后的科技突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唐山大地震看地震预警技术:48年后的科技突破

引用
澎湃
9
来源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225967
2.
https://www.visitbeijing.com.cn/article/4HTtLWdj0kQ?device=amp&device=amp
3.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222676
4.
https://www.visitbeijing.com.cn/article/4IIaBylioy5
5.
https://www.fjdzj.gov.cn/ar/2021120814000025.htm
6.
https://www.chinanews.com.cn/m/gn/2024/07-28/10258905.shtml
7.
http://wap.cq.gov.cn/zt/cyscjjq/xtfz/kjcx/202410/t20241012_13702056.html
8.
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218/8113067034007010.shtm
9.
https://tangshan.huanbohainews.com.cn/2025-01/13/content_50401529.html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秒,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的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造成了24万多人死亡,16万多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这场地震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破坏力最大的城市直下型地震之一,也是20世纪全球地震史上死亡人数第二高的地震。

4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顾这场灾难时,不禁要问:如果当时有地震预警系统,是否能减少一些伤亡?地震预警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

01

地震预警技术原理

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产生两种体波:P波(压缩波)和S波(剪切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约为每秒6千米,而S波传播较慢,约为每秒3.5千米。虽然P波到达时间早,但能量较小;而S波携带的能量是P波的几倍到几十倍,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震预警系统就是利用P波和S波之间的速度差,抢在破坏性更强的S波到达前发出预警。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如果当时有地震预警系统,北川可以在S波到来前获得近20秒的预警时间,青川县甚至可以提前1分钟获知地震信息。

02

地震预警系统如何工作

地震预警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全自动技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组成部分:

  1. 地震监测台网:需要高密度的地震观测台站,用于及时捕捉地震信号。
  2. 低延迟通信网络:确保地震数据能够快速传输到处理中心。
  3. 自动化处理系统:对地震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快速估算地震参数。
  4. 多渠道信息发布系统:通过电视、手机、广播等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

03

技术难点与局限性

尽管地震预警技术在减灾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其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

  1. 信息有限性:预警需要在地震发生初期就做出判断,此时可获取的信息非常有限,容易导致误判。
  2. 大震破裂复杂性:大地震的破裂过程可能持续数十秒,初期判断难以准确预测最终震级。
  3. 实时处理难度:整个系统需要在几秒钟内完成监测、分析和发布,对技术要求极高。
  4. 预警盲区:距离震中较近的区域可能无法获得预警,因为S波到达时间短于预警处理时间。
04

我国地震预警系统建设进展

我国于2018年启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计划在重点地区建设地震预警系统。目前,四川、云南、河北等地已开始试验性提供地震预警服务。全国性的地震监测网络正在建设中,预计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地震预警能力。

地震预警技术虽然不能预测地震,但能在地震发生后抢跑在破坏性地震波之前发出预警,为公众提供紧急逃生避险时间,为高铁、危化企业等提供应急处置时间,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社会财产损失。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地震预警系统将在减轻地震灾害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正如唐山大地震后,唐山人民用“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重建家园一样,人类面对地震灾害,也在不断探索和进步。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正是人类与自然灾害抗争的生动写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