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怀高铁:一条贯穿绿水青山的生态之路
张吉怀高铁:一条贯穿绿水青山的生态之路
2021年12月6日,随着张吉怀高铁的正式通车,湘西地区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这条全长246.9公里的高铁线路,不仅是一条连接张家界、吉首、怀化的交通大动脉,更是一条贯穿绿水青山的生态之路。
从问题到整改:环保意识的觉醒
在张吉怀高铁的建设过程中,环保问题曾一度成为关注的焦点。2018年7月,湖南省环保督察组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小溪镇回龙段发现,中铁十二局在进行官坝大桥二号洞混凝土灌浆施工时,由于地下水丰富,大量污泥进入沉淀池后发生渗漏,导致河道污染。
面对这一问题,施工方迅速行动,对沉淀池进行了修复,并承诺将严格遵守环保要求,科学、文明施工。同时,对芙蓉镇高铁工人生活区的日常生活垃圾污染问题进行了积极整改,通过覆盖边坡、设置混凝土防护层、建立垃圾管理制度等措施,有效防止了垃圾污染。
创新设计:生态保护的典范
在张吉怀高铁的建设中,最能体现生态保护理念的当属酉水大桥的设计。这座位于湘西芙蓉镇境内的大桥,跨越酉水河,河道两岸山高坡陡、植被茂密。桥址恰好位于一个V形河谷,一侧坡度较陡,另一侧坡度较缓。
针对这一复杂地形,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严爱国创新性地提出了非对称拱桥结构方案。他巧妙地将上承式拱桥的两侧拱脚设置在既有道路旁,既减小了桥梁规模,又充分利用了既有道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山体开挖和植被破坏。
这种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爱国表示:“山水这么美,尽量不要破坏本来的山体,要想办法让桥梁与大自然浑然天成。”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张吉怀高铁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
科技赋能:环保与发展的双赢
张吉怀高铁的成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在高铁桥梁设计中,严爱国团队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实现了环保与发展的双赢。
例如,在宜昌长江大桥的设计中,为了保护桥下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严爱国团队舍弃了噪声较大的钢主梁结构,创新采用混凝土刚构桥辅以拱加劲的结构形式,实现了铁路混凝土梁式桥跨度从150米提升至275米的目标。同时,他们还研发了减隔震支座,进一步降低了对中华鲟的干扰。
在福厦高铁跨海大桥的设计中,严爱国团队更是突破了近海强风、强腐蚀、大潮差、地震带等多重挑战,创新研发了流线箱形钢—混结合梁结构,并附加导流板、减震栏杆等气动措施,使大桥能够抵御8级大风而不降速,11级暴风不下封交通。同时,他们还研制出全球首座免涂装耐候钢的大型跨海大桥,实现了“免涂装、绿色耐久”的全寿命设计。
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张吉怀高铁的建设过程,充分展现了中国高铁建设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最新成果。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和严格管理,这条高铁不仅没有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反而成为了一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路。
正如严爱国所说:“我们设计的每一座桥梁都要矗立百年之久。我有幸见证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成长在这样一个时代,我是幸运的。唯有建设更多高品质桥梁,让中国桥梁走向世界,方能不负时代。”
张吉怀高铁的成功经验,为未来高铁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结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不仅是一条连接湘西地区的交通大动脉,更是一条贯穿绿水青山的生态之路,展现了中国高铁建设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