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环保材料助力高铁建设迈向绿色未来
新型环保材料助力高铁建设迈向绿色未来
2020年12月开通运营的雄安站,是京雄城际铁路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绿色铁路建设的典范之作。这座形似“露珠”的车站,不仅在设计上融入了白洋淀水文化元素,更在建设过程中广泛应用了新型环保材料和技术,成为绿色铁路建设的标杆。
雄安站的绿色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光伏电站的应用。站房屋顶铺设了约4.2万平方米的光伏板,总装机容量达5.97兆瓦,自2020年12月并网发电以来,已累计发电超过2218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这种“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模式,为车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在建筑设计上,雄安站采用了独特的“光廊”设计。通过在两个站场之间设置15米宽的连廊,引入自然光,有效减少了人工照明的需求。站房西立面采用拉索式玻璃幕墙,可以接收大面积自然光,白天几乎不需要开灯。这种设计不仅节约了能源,也为旅客营造了更加舒适的候车环境。
在空调系统方面,雄安站创新采用了分散式空调系统。通过在候车厅设置22组多功能柱子,将空调系统隐藏其中,实现了制冷效果的优化。这种设计比传统集中式空调节能约30%,贴附射流送风方式比传统喷口侧吹方式节能约15%。
除了雄安站这样的典型案例,新型环保材料在高铁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大理尊豪建材有限公司研发的“生态石”新型轻质建材,采用工业废弃物和天然矿石混合而成,既减少了工业垃圾,又降低了对天然资源的依赖。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强度、保温隔热性能以及优异的防火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
在高铁线路建设中,环保材料的应用同样重要。例如,西康高铁和西十高铁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钢制可周转材料施工,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通过设置钢筋加工降噪屏障、洒水车降尘等措施,实现了环保达标。
绿色铁路建设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环保效益,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以京沪高铁为例,全长1318公里的线路,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预计15年内回收成本。而通过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可以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展望未来,随着“一带一路”绿色合作的推进,中国在绿色铁路建设领域的经验和技术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生态环境部推出的“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通过建立共建国家信息数据库,构建大数据服务伙伴关系,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新模式和新机遇。
绿色铁路建设是铁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不断创新和应用新型环保材料,中国高铁正在向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向迈进,为全球生态建设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