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8达成“阿联酋共识”:全球气候行动迎来重要转折
COP28达成“阿联酋共识”:全球气候行动迎来重要转折
世界气象组织(WMO)最新发布的《全球年度至十年气候最新通报》显示,未来5年,至少有一年的全球年平均温度将比工业化前水平暂时高出1.5℃的可能性为80%。这是一个严正警告:我们正日益逼近《巴黎协定》所设定的气候变化风险阈值的上限。
COP28达成“阿联酋共识”
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198个缔约方经过艰难谈判,最终就《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减缓、适应、资金、损失与损害、公正转型等多项议题达成一致,形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阿联酋共识”。
共识明确指出,要实现《巴黎协定》中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必须在2030年前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较2019年水平削减43%,在2035年前减少60%。为此,各国需要采取以下关键行动:
- 加速转型脱离化石燃料
- 在2030年前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翻三番
- 将全球能源效率的年提高率翻一番
- 大幅减少甲烷排放
- 加快碳捕集与封存(CCUS)技术的推广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王灿教授表示,“阿联酋共识”给出了气候行动的量化标准,明确了要深入、快速和持续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呼吁各方贡献力量,采取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统中转型脱离化石燃料,在遵循科学的前提下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资金问题成最大障碍
尽管COP28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资金问题可能成为协议落实的最大障碍。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目前发展中国家每年适应气候变化所需的资金约为2150亿至3870亿美元,而资金缺口却高达1940亿至3660亿美元。目前发达国家筹集的资金远不足以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仅为其所需适应资金的1/10至1/18。
巴西、菲律宾和马绍尔群岛等国都强调了对大规模增加资金的迫切需要。然而,COP28达成的协议并未要求富裕国家承诺提供更多资金,以帮助发展中国家为摆脱化石燃料的过渡埋单。忧思科学家联盟发言人克莱特斯表示,这可能成为未来气候行动中最大的阻碍。
中国积极贡献全球气候治理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中国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包括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优化产业结构及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等。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锋表示,中国在气候行动中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不仅在国内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还通过南南合作等机制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将继续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已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COP28达成的“阿联酋共识”为全球气候行动指明了方向,但要将共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还需要各国展现出更大的政治意愿和决心。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地球仿佛处在悬崖边,我们必须紧急采取更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否则将付出越来越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