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技术真的能提升交通安全吗?
自动驾驶技术真的能提升交通安全吗?
2024年4月,一辆配备先进辅助驾驶系统的问界M7电动车在中国山西的高速公路上发生严重追尾事故,造成多人伤亡。这起事故引发了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安全性的广泛质疑:自动驾驶技术真的能提升交通安全吗?
自动驾驶技术的潜力与现实
从理论上讲,自动驾驶技术确实具有提升交通安全的巨大潜力。根据美国加州2016至2022年的数据,自动驾驶车辆在执行常规任务时表现优异:追尾事故发生率降低了50%,侧擦事故发生率降低了20%。此外,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的普及也显著提升了道路安全:L2级系统的车道保持功能可减少约40%的单车碰撞事故,而L3级系统能在约70%的交通事故中避免伤亡。
然而,这些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自动驾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一方面,自动驾驶车辆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如晨昏弱光环境及转弯场景)的事故率反而高于人类驾驶;另一方面,近年来频发的自动驾驶安全事故也暴露出技术存在的问题。
自动驾驶技术面临的挑战
技术局限性
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以特斯拉的“完全自动驾驶”(FSD)系统为例,该系统在实际测试中多次出现危险行为:闯红灯、违规变道、无法正确识别行人和障碍物等。普林斯顿大学自动驾驶车辆研究主任Alain Kornhauser指出,虽然特斯拉的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良好,但当车辆做出危险举动时,驾驶员必须随时准备接管。
其他自动驾驶公司也面临类似问题。百度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武汉测试时曾出现多次险情:在一座长江大桥上,一辆无人驾驶出租车试图从中间车道并入右侧车道时几乎停车,导致后方车辆不得不减速避让;在苏州,一辆由初创企业运营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在10分钟内三次无故紧急刹车。
这些案例揭示了当前自动驾驶技术的局限性。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自动驾驶车辆安全的教授Phil Koopman表示,完全依赖人工智能执行的自动驾驶车辆在能够处理所有现实情况之前,还需要很多年。
法律与社会挑战
除了技术问题,自动驾驶技术还面临法律和社会层面的挑战。在法律层面,责任归属问题尚未得到明确解决。一项针对2677人的研究显示,当自动驾驶车辆无责时,消费者对其追责意愿反而超过人工驾驶车辆28.6%。这种现象反映了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高期望和责任判定的认知偏差。
在社会层面,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接受度和信任度仍有待提高。一些用户对华为等公司的技术表示认可,但也有不少用户对自动驾驶的安全性表示担忧。这种分歧反映了技术普及过程中必然面临的社会心理挑战。
未来展望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前景依然值得期待。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逐步扩展,自动驾驶有望在特定区域内实现安全可靠的运行。例如,一些专家建议从城市较小区域开始逐步推广自动驾驶服务,利用详细的地图数据引导车辆。
从长远来看,自动驾驶技术有望通过减少人为错误、优化驾驶行为以及提供高级辅助功能,有效提升交通安全水平。然而,这一过程需要时间,需要技术、法律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正如一位专家所说:“机器学习没有常识,只能从大量的示例中狭隘地学习,如果计算机驾驶员遇到一种未曾学习过的情况,它很容易发生碰撞。”
在自动驾驶技术真正成熟之前,我们既不应盲目乐观,也不应过分悲观。正如一位小红书用户分享的酒后自动驾驶案例所揭示的那样,无论技术如何进步,责任和规则始终不能被忽视。安全驾驶永远是最重要的,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对他人安全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