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号沉船揭示的海上丝绸之路:杨斌教授新著《人海之间》解读
泉州一号沉船揭示的海上丝绸之路:杨斌教授新著《人海之间》解读
20世纪70年代,福建泉州湾的一次考古发现震惊了世界。一艘沉没于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的古船被发掘出土,船舱内装载着大量来自印度洋的香料、海贝等货物。这艘被称为“泉州一号”的沉船,不仅展示了宋代中国高超的造船技术,更揭示了一个被遗忘的历史真相:早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数百年,中国人就已经在印度洋上建立了广泛的贸易网络。
这一重大发现,成为香港城市大学历史系教授杨斌新著《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研究基础。在这部获得多个重要学术奖项的著作中,杨斌教授通过详实的史料和考古证据,重新诠释了古代中国与印度洋世界的联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跨越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画卷。
杨斌教授在书中指出,中国与印度洋世界的交往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汉书》记载显示,西汉末年已有使者抵达印度洋沿岸。到了唐代,除了僧人外,还有官方使节和商人与印度洋国家展开交往。而到了宋代,中国对海洋世界的探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泉州一号沉船的发现,为这一论断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船上装载的乳香、龙涎香等香料,以及两千多枚来自印度洋马尔代夫群岛的海贝,都清晰地表明这艘船在沉没前刚刚从印度洋返航。更令人惊讶的是,附着在船体上的海洋生物不仅来自南海和东南亚海域,也包括了印度洋,进一步证实了这艘船的远洋航行轨迹。
实际上,早在泉州一号所处的宋代之前,中国与印度洋世界的商业往来已十分繁荣。书中提及了另一艘被发现的沉船——黑石号。这是一艘从印度洋驶往中国进行贸易的阿拉伯海船,于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附近海域被发现。船上瓷器的落款显示,该船沉没的时间应该在中晚唐时期的宝历二年(826年)之后的几年间。值得注意的是,这艘船的建造方式极具特色:船板的固定不使用铁钉,而是通过绳索绑紧,船体内外木板的缝隙通过涂抹填充物来达到防水效果。这种无钉船的建造技术,正是当时阿拉伯商船的典型特征。
然而,到了南宋时期,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制造的海船开始取代阿拉伯海船,成为亚洲海域远洋贸易的主导力量。这一转变意味着中国人对印度洋地区的探索至少比欧洲人早了两个世纪。当十五世纪末葡萄牙人的帆船驶入印度洋时,中国海船已经在这片海域消失了五十年。
十四世纪初,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记录下了印度洋上络绎不绝的中国商船。几乎同一时期,元朝商人汪大渊从泉州出发,两次远航至印度洋沿岸。他在《岛夷志略》中的记载,不仅详细记录了东南亚和印度洋世界的情况,也为后来郑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印度洋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西洋”。十五世纪上半叶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探索印度洋世界的最高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郑和的航海记录并未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只有零星的抄录。尽管如此,宋元时期中国积累的丰富海洋知识,为后来的海上贸易和外交活动奠定了重要基础。
杨斌教授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古代中国与印度洋世界的密切联系,更挑战了传统的“闭关锁国”叙事。他的研究表明,在欧洲人到来之前,中国已经在印度洋建立了广泛的贸易网络,并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知识。这些发现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的海洋文明提供了新的视角。
《人海之间》一书的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德国汉学家萧婷教授指出,最迟到公元1000年,非洲、中东、南亚、东南亚和远东就已经通过一个长距离的海上交流系统联系在一起,这个系统是如此有序和复杂,以至于可以被称为最早的“全球性”经济体系。美国历史协会更是授予杨斌教授2004年度的Gutenberg-e Prize,以表彰其在历史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
通过泉州一号、黑石号等考古发现,以及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杨斌教授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被遗忘的海上丝绸之路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早在欧洲人到来之前,中国人就已经在印度洋上建立了广泛的贸易网络,展现了惊人的航海技术和海洋知识。这些发现不仅改写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认识,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全球化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