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家保罗·法默逝世三周年,他留给世界的精神遗产仍在许多人心中铮铮作响
人类学家保罗·法默逝世三周年,他留给世界的精神遗产仍在许多人心中铮铮作响
三年前的今天,2022年2月21日,著名人类学家、医生保罗·法默因心脏病突发在卢旺达去世,享年62岁。这位致力于为全球最贫困人群提供医疗服务的先驱,倒在了他毕生奋斗的医疗一线。
1983年,还在杜克大学念本科的法默来到海地中部一个名叫康热村(Cange)的地方,开始了他在村诊所的志愿服务。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成为了他研究、行动的根据地,甚至第二故乡。在那里,他看到一批批的病人因为缺乏最基本的药物而死去,或是因为为基础医疗支付过多的费用而因病致贫、返贫,陷入无可挣脱的恶性循环。
这种赤裸裸的关乎生死的不平等引发了年轻法默的思考,使他意识到传染性疾病在西方世界的消弭与在第三世界的肆虐背后早已不是单纯的病理性问题,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全球发展不平均与财富积累、分配的不公正所带来的结构性恶果。
后来,寻求医疗平等的法默一边开启了他在哈佛医学院的博士研究学习(事实上,他完成了一个医学博士学位和一个医学人类学博士学位),一边开始联系并帮助海地的贫困社区获取紧缺的医疗资源,并于1987年与友人一同创立了"健康伙伴"这个致力于为全球最弱势人群提供社区医疗服务的公益组织。该组织主张以当地的社区为医疗资源分配的关键节点,注重培训和雇佣本地社区的医务人员,并始终以打造当地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目标,包括提升当地卫生部门的服务能力与监管水平、追溯表面的医疗诉求背后的深层次因素等。
法默不仅是一位医生,也是一位人类学家,他一边实践着为贫困人群提供医学支持,一在思考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在贫困人群中的发病率远高于其他的原因。简单说,就是穷人为什么比富人更容易生病?这样,海地以及他寻求医疗平等实践的贫困地区就是他进行田野研究的场所。《当代瘟疫:传染病与不平等》正是他这一田野研究的成果。2024年11月,该书中文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他在本书中的所持观点,就是他在回应为什么穷人比富人更容易生病这个问题,这也是他穷尽一生想要去打破的双重标准。他讨论了海地盛行的两种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耐多药性肺结核和艾滋病。
根据法默的分析,如果想要彻底了解艾滋病和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在海地及其他后殖民地世界所带来的公共卫生危机,就要对当地的历史和政治经济有透彻的了解。所以法默认为,在海地,无论是结核病还是艾滋病,这些传染病的传播发展都与当地社会不平等高度相关。对于除了像HIV病毒、结核病,还是埃博拉病毒,它们的暴发模式以及社会对这些疾病暴发的反应,都表现出传染病的出现模式其实是动态的,而且是系统的、相互关联的。
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不仅有力地塑造了传染病的分布,也塑造了感染人群的健康结果。这个健康结果的不平等,正是社会割裂的一种在生物学上的反应。贫穷和不平等影响了人口的发病率以及疾病所导致的死亡率的模式,并且决定了谁将获得医治,谁在收费的医疗系统中会被疾病传播,谁又能在医疗的服务中获得资源从而得到救治。因此,不平等,以一种真实的方式,构成了我们的当代瘟疫。
疾病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现代的不平等不仅是地方性的,也是全球性的。法默认为,贫困的人,哪怕是赤贫的人,也应该享有、有权享有我们目前能够提供的最佳的治疗方案。他的理想就是要打破这种在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医疗的双重标准。
40年来,法默一直在各个地区奔走,不断地在波士顿和海地间穿梭,再到像卢旺达等这些其他贫困地区,把他们的"健康伙伴"这一组织遍及了其他发展中国家、低收入国家。法默说: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在我看来,就是一名医者所能拥有的最高尚的使命。
也正因此,三年后的今天,法默留给世界的精神遗产依然在许多人心中铮铮作响:他重塑的不仅是我们对何为疾病、何为健康的认知,更让全世界认识到健康应被视为一项最基本的人权,而每个在此系统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人都对此有着道德和政治责任。
(注: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