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义》改编背后的那些事儿
《隋唐演义》改编背后的那些事儿
《隋唐演义》作为一部经典历史小说,其改编和续写背后有着诸多有趣的故事。从明末清初的褚人获修订本到鲁迅先生的评价,再到评书系列中的精彩情节和人物塑造,这些都为这部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层次。你是否知道,为什么《隋唐演义》要继续讲到安史之乱结束?又为何评书系列中的许多精彩情节在这部书中没有体现呢?让我们一起探讨这背后的种种原因吧!
原著的创作背景与特点
《隋唐演义》由清代作家褚人获创作,融合了大量隋唐时期的野史轶闻,以隋朝统一到唐明皇去世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一百回的篇幅展现了众多英雄人物的故事。这部作品既是一部讲史小说,也带有英雄传奇色彩,更符合史传记载,又不乏演义的想象力和文学性。
书中虽然有虚构的人物(如罗公子罗成、关大刀、花又兰等),但主要人物大多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主要叙事线索和重要事件也较为符合历史脉络。例如,书中英勇抗击叛军、为国捐躯的唐将张巡、南霁云、雷万春在《说岳全传》中也有出现:岳家大公子岳云在古庙入睡,梦中看到张将军正在观雷、南二将舞锤;张巡令雷万春教岳公子使双锤。
后世的改编历史
《隋唐演义》问世后,经过后世的改编和再创作,形成了多个版本的评书体系。其中最著名的是单田芳先生的评书版本,他构建了“四猛四绝十三杰”的体系,但单田芳先生早年和晚年的版本并不完全相同。在早年版本中,单田芳先生讲的是“十绝”而不是“四绝”,在通行版本和晚年版本中改为“四绝”。相比较早期和晚期,人们更认可通行版本的“四绝”:罗松的神枪、王伯当的神箭、程咬金的三斧头、侯君集的轻功。
程咬金(图片出自网络)
四猛为“今世孟贲”罗士信、来护儿、新文礼、翟让。最初翟让的位置是一个王伯超的人,是双枪丁彦平的弟子,因为罗成坑了他的师傅,所以要找罗成报仇。结果,还是被罗成给“结果”掉了,为此留下了他的弟弟王步超找罗通报仇,罗通“盘肠大战”的情节。在通行的评书《薛仁贵征东》里,罗通是被王伯超用计杀死的,但这个王伯超已经跟早年版本没什么关系了,完全是另外一个人。单田芳先生可能也觉得有点不合适,晚年把王伯超给强行改成尚师徒,但尚师徒又是十三杰之一,个人觉得,还是放翟让合适。
十三杰打末流的是秦琼和尉迟恭两门神,这两个哥们儿在正史中是妥妥的“打手”,但在演义中,秦琼变成了帅才、尉迟恭出现的较晚。虽然他们两个进入了十三杰,但战绩真的很一般,许多不入流的人如红海,他们都打不过。他们两个有个共同的长处:活得够久。靠前的都挂了,这哥俩还在活跃,所以给人的印象很厉害。
尉迟恭(图片出自网络)
这个版本中,注重的是绝对力量的优势,李元霸据此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注重技巧的罗松联合罗成,部分版本还加上了裴元庆,都不是李元霸的对手。不过,罗松依然要强过熊阔海,在罗士信和李元霸打得难解难分之时,雄阔海在场却无法上前分开二人。罗松出场后轻易解决问题,留下了“一猛一杰会一绝”的佳话。
单田芳先生的这个体系成了日后隋唐系列的重要参考,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如田连元先生就把丁彦平设置为四绝之一。单田芳先生将梁师泰列为第十二杰,但部分老先生将十二杰给了秦琼的干儿子秦用。
与其他相关作品的对比
《隋唐英雄传》是后世根据相关题材改编的影视作品,聚焦于瓦岗寨英雄反抗暴政的故事。与《隋唐演义》相比,它的时间跨度更广,情节更为丰富。例如,《隋唐英雄传》从南陈灭亡讲起,一直延伸到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展现了更广阔的历史画卷。
相比之下,《隋唐演义》更注重历史演义的严谨性,而《隋唐英雄传》则更偏向于英雄传奇的演绎。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人物塑造上。在《隋唐演义》中,秦琼是书中的男一号,但不是中心视角,而是以瓦岗群雄为中心,虚构了“十八路反王”轰轰烈烈的造反争霸史。而在《隋唐英雄传》中,秦琼、程咬金等人物的形象和故事则更为丰富和立体。
没有续集的原因
《隋唐演义》没有续集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原著的完整性和历史局限性。褚人获在创作时已经完整地展现了隋唐历史,从隋朝统一到唐明皇去世,涵盖了这一百多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这种完整性使得续写变得困难,因为后续的历史发展已经超出了原著的时空范围。
此外,后世虽然有大量改编和续写尝试,但未能形成统一的续写标准。评书版本虽然精彩,但与原著的风格和定位存在差异,难以成为官方续集。而《隋唐英雄传》等影视作品则通过创新和扩展,开辟了新的故事线,与原著形成了互补而非延续的关系。
总结来说,《隋唐演义》没有续集的原因在于其原著的完整性及历史局限性,而其他作品如《隋唐英雄传》和《隋唐英雄》则通过改编和续写实现了多部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