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职业病预防指南:从案例到实践
制造业职业病预防指南:从案例到实践
2008年,江苏省发现国内首例铟中毒案例。患者为一名在电子制造企业打工的工人,主要负责喷涂一种含铟的金属材料。由于吸入了大量含铟的粉尘,不仅肺部全是白色的粉尘颗粒,还被大量像牛奶一样乳白色的液体填满,此时这名工人血液中的铟含量是常人的300倍,患者呼吸困难,生命垂危。虽然经过几次全肺灌洗后,情况稍微有所改善,但是其肺部功能却很难恢复。
这个令人揪心的案例,揭示了制造业中职业病危害的严重性。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职业病已成为影响劳动者健康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制造业,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制造业职业病现状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职业病问题日益突出。以上海为例,多家制造业企业进行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涉及食品、模具、塑料制品、五金、机械零部件、化工等多个行业。这些企业普遍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需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
制造业中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粉尘、化学毒物、噪声、振动等。不同行业由于生产工艺和环境的不同,面临的职业病危害也有所不同。
石材加工行业
石材加工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矽尘和噪声。防护措施包括提升自动化水平、采用湿法加工工艺、安装抽尘装置等。工人应佩戴防尘口罩,并定期进行体检。
煤炭行业
煤炭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化学毒物(如硫化氢、瓦斯)、噪声和手传振动等。可导致矽肺、煤工尘肺、噪声聋等职业病。防护措施包括喷雾洒水防尘、通风防毒、使用消声器和隔声间等。
矿山开采
矿山开采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生产性粉尘、化学性有害气体和噪声振动。防护要点包括通风除尘、洒水降尘、使用低噪声设备、佩戴防护用品等。
石油化工
石化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各类有毒化学物质,如烃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等。防护措施包括设备密封、通风排毒、使用防护用品等。
职业病预防措施
企业层面
建立安全健康管理制度:制定涵盖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预防的全面安全健康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
定期风险评估:对生产工艺、设备、工作环境等进行安全与健康风险评估。
提供培训与教育: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安全和职业健康培训。
改善工作环境:
- 控制粉尘污染:安装通风除尘设备,配备防尘口罩。
- 治理化学毒物:采用密闭化、自动化生产工艺,提供防护用品。
- 降低噪声危害:采取消声、隔声措施,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 做好防暑降温与防寒保暖:设置隔热、通风设施,配备保暖设备。
- 加强设备维护与管理:建立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及时淘汰老旧设备。
员工层面
提高安全与健康意识:积极参加安全培训,了解工作中的危险因素。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熟练掌握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和使用方法。
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保持工作场所整洁,合理安排工作节奏,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
具体预防技术
粉尘防护:采用湿式作业、通风除尘、水幕净化等措施。工人应佩戴防尘口罩。
化学毒物防护:加强设备密封,防止泄漏。使用防毒面具和防护服。
噪声防护:采用低噪声设备,设置隔声间。工人应佩戴耳塞。
振动防护:改进工具设计,减少振动。使用防振手套。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定期对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职业卫生标准。
职业病防护知识
作业安全教育:企业应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技术革新与智能化改造:通过智能化改造提高作业自动化程度,减少人为操作失误。
现场管理与监督:建立严格的现场管理制度,对重点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加强安全隐患排查。
应急处理: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健康监护: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病隐患。
职业病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和员工共同努力。企业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体系;员工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