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理论新发现:地球在变形?
板块构造理论新发现:地球在变形?
地球表面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生着改变。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现有的板块构造理论,还可能对地震预测和火山活动的理解产生重大影响。
东亚大陆的"变形记"
中国地质科学院孙玉军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通过构建东亚大陆岩石圈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揭示了东亚大陆内部变形的复杂性。研究发现,东亚大陆岩石圈热结构和流变结构均呈现出极强的垂向和横向不均匀性,低粘滞性的大陆下地壳在东亚大陆普遍存在。
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理解大陆内部变形提供了新的参考。研究团队利用东亚大陆最新获取的近地表热参数观测数据和深部地球物理观测约束,计算得到了东亚大陆岩石圈三维精细热结构。在此温度模型基础上,结合最新的GPS观测得到的应变率数据和高温高压实验数据,计算得到了东亚大陆岩石圈三维流变结构。
研究还发现,东亚大陆东部地幔岩石圈下部均表现为高温异常,同时与地表新生代火山分布相对应,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理解大陆内部变形提供了新的参考。
微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重大突破
中国海洋大学李三忠教授提出微板块构造理论,试图构建超越传统板块构造理论的新地学知识体系。该理论立足深时地球系统,通过系统论观点,解决板块起源、板内变形和板块动力等传统理论的三大难题。
微板块构造理论并不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救赎,而是需要众多学者共同推动的板块构造理论一次巨大拓展和一场范式变革,必将推动人类精细、准确利用地球一切可利用的,服务人类需求的方方面面,包括防震减灾、气候变化、关键矿产、能源供给、资源利用、环境健康、工程建设、交通航运等方面。
华北板块的"身世之谜"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古地磁研究,厘定了华北板块在寒武纪时期的古地理位置。研究发现华北板块位于南半球低纬度、东冈瓦纳大陆的西侧,这一发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关于华北板块早古生代位置的争议,为理解其地质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一研究结果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关于华北板块早古生代究竟是处于南半球低纬区还是北半球低纬度区的争议,为准确理解和重建华北板块从新元古代到晚古生代的板块构造运动过程、动力学机制、表层环境和古生物演化等提供了关键的古地理约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这些新发现和理论突破,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地球构造的理解,也为地震预测、火山活动监测等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参考。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更准确地预测地质灾害,更好地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