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航空市场:联程票价格战与行业新变局
疫情后航空市场:联程票价格战与行业新变局
2024年,全球航空业持续复苏,但市场恢复情况呈现明显分化。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截至12月15日,我国航空公司完成旅客运输量7.0048亿人次,同比增长18.1%,较2019年增长10.7%。然而,这一增长主要由国内市场驱动,国际航线恢复仍显滞后。
国际航线恢复参差不齐
从区域来看,东南亚航线虽然仍是最密集的区域,但相比2019年减少了近300条航线,接近腰斩。北美航线恢复最为缓慢,全年航班恢复率仅21.5%。相比之下,西亚、中亚和非洲地区的航线数已超过2019年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航司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显著提升。2024年国内航司承运国际航班40.2万班次,恢复至2019年的87%,而国外航司仅恢复57.6%。在时刻份额占比上,国内航司从2019年的59.1%提升至68.5%,增长9.4个百分点。
联程票价格战:中美航线案例
中美航线的恢复情况尤为引人关注。目前,中美直飞客运航线的恢复率仍不足三成。美方三大航司中,达美航空和美联航虽已提交增班申请,但实际执飞班次远未达到航权额度。截至12月,中方六家航司已用满每周50班的航权,而美方仅执飞42班。
这一局面为转机航班创造了巨大商机。以国泰航空为例,每周从中国香港飞往美国的航班超过70班,远超内地航司的总和。上半年,国泰航空在美洲市场的客座率最高,中美之间的长途洲际航线票价维持在相对高位。
航空公司定价策略调整
面对市场变化,航空公司纷纷调整定价策略。2024年民航经济舱平均票价约767元,同比2023年下降12.1%,较2019年下降3.8%。航空公司从高定价策略转向更灵活的定价策略,更加注重客座率和效率指标。
这一转变背后,是航空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虽然旅客运输量创历史新高,但运力过剩导致市场竞争加剧。特别是在国内市场,不少航线只要稍提价,旅客就会转向高铁。在国际航线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宽体机不得不更多投入国内市场,进一步加剧了竞争。
未来展望与挑战
展望2025年,民航国际市场仍将以恢复为主。预计整体国际航班将达到68.5万班次,恢复至2019年的88%,同比增长17%。然而,航空公司仍面临诸多挑战:
- 飞机交付延迟:两大制造商可能交付的新飞机数量将比原计划少约30%。
- 维护问题:如靛蓝航空有约70架飞机因普惠发动机问题停飞。
- 人才短缺:行业普遍面临人才流失问题,这可能影响运营效率。
- 成本压力:人工成本上升最终会转化为更高的机票价格。
在这样的背景下,航空公司需要在运力投放、定价策略和服务质量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同时,如何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保持盈利能力,将是航司面临的重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