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叠影响域理论下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交叠影响域理论下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强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爱普斯坦教授提出的交叠影响域理论,为校家社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指导。该理论构建了家庭、学校、社区互相合作的新型理论范式和实践机制,通过整合三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成都东部新区芦葭学校的郑琴等人研究指出,在农村小学高段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中应用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此外,《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也提出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推动区域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发展。
政策背景:国家高度重视校家社协同育人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教联体”对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有何作用?推动“教联体”高质量建设,又该注意哪些方面?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指出,认识、把握和实施《方案》,要坚持“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机制,按照目标同向、组织协力、行动协调、资源共享的原则,努力构建基层网络式家校社协同育人联合体,着力推进“教联体”建设。
“中央各有关部门要率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责任,率先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工作,率先促进《方案》落实落地,特别要从国家战略、部门规划、政策支持等方面科学统筹、积极配合,整体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高书国表示,“地方各级党政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针对区域内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政策堵点、机制难点和关注热点,协同各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政策规章,构建体制机制,健全支撑系统,给予资源支持。”
“宏观层面,在政府统筹下,通过价值倡导、资源分配、能力建设等宏观调控协调各方利益和行动,共同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康丽颖说,“在组织机构的中观层面,通过推动家庭学校社区协同联动,构建有效的协同育人全链条机制。在微观的个体行动者层面,家长、教师及社会(区)工作人员要开展目标一致、经验共享、资源互补的同心、同向、同步与同行的育人活动。”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董竹娟表示,“教联体”体现了共商共治共创的治理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将“教联体”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谋划推动育人工作,同时推动学校因地制宜建立“教联体”,围绕学生在校内外学习、生活的时间轴和空间轴,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条件保障,彰显协同育人成效。
“建立‘教联体’将为有效凝聚各方育人力量提供常态化平台,引导各主体在明确职责任务的基础上凝聚形成更加有效的协同育人合力,加快建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最终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说。
实践探索:东莞心理健康沙龙的创新模式
近日,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举办了一场以“校家社协同,共绘心理健康教育联合体建设蓝图”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沙龙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一线工作者,通过主题分享、焦点访谈、现场互动和专家点评等多个环节,深入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在主题分享环节,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工作室的莫旺平老师分享了东莞高级中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她特别强调,在期末与寒假交接的关键时期,学校需要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及时关注学生在家和在校的情绪动态,并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调节指南,帮助他们有效应对考试与假期带来的心理压力。
在焦点访谈环节,与会者围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推进校家社联动展开了热烈讨论。陈青天老师结合芬兰的教育经验,分享了信任与“学校去中心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少儿心理科的陆奕彬医生则指出,当前校、家、社三方沟通的主要障碍在于信息传递不畅,建议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促进更好的协同育人。
现场互动环节气氛活跃,老师们分享了各自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例如,建立“家校联动心理健康档案”以及时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通过“社区心理健康拓展活动”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体验。
华南师范大学的郑希付教授在总结中肯定了东莞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并强调学校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通过此次沙龙活动,与会者普遍认识到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创新实践落地,共同构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家园。
成功案例:深圳福田区的“春晖家长学校”模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话题受到关注。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举措。在福田,这条校家社协同育人之路上已经走过26年,有了一个在全国都叫得响的家庭教育品牌——“春晖家长学校”。
近日,在广东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典型案例名单中,福田区《春耀万家,晖映福田,福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26年》入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品牌项目。
1997年3月,福田区率先在全国开始探索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将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并探索出1+1+1+N模式,即一所有组织制度的连锁制学校、一支有战斗力的专业队伍、一套有科学体系的课程和若干基于孩子发展需求的主题。
一所有组织制度的连锁制学校
坚持开办了26年的春晖家长学校,通过自主开发和向社会征集优质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等方式,为不同需求的家长学习对象提供质优量多的教育公共产品,成为全国第一家由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连锁制的家长学校。
春晖家长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听课考勤制度、家长评课制度、讲师统一管理制度、优秀家长评比表彰制度等,利用晚上休息时间,面向全区家长传播现代教育理念,指导育子方法,无数家长在春晖家长学校拨开“迷雾”,豁然开朗。
26年间,春晖家长学校先后荣获深圳市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教育部“全国优秀家长学校”,2012年,福田区以“家庭教育具有创新性、高效性和普及性”,被全国妇联、教育部和中央文明办授予深圳唯一的“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
一支有战斗力的专业队伍
据悉,春晖家长学校讲师团成员全部来自区属学校校长和一线骨干老师。讲师团成员从最初的16名壮大到120名,为区属公民办学校和幼儿园家长义务送课2.65万节,累计65万家长走进春晖课堂,起始年级家长听课率95%以上。讲师团中有20余人取得了《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证书》,70余人取得《婚姻家庭咨询师培训证书》,20余人获得《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师》资格,90%以上讲师获得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颁发的心理健康教育A、B、C各等级证书。
福田区率先探索“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域整体推进模式,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早在1998年,福田区就编写了专门的家庭教育教材《助您育子成材——现代家庭教育》,2013年又构建出版了更加丰富的课程体系《中学生父母课堂:当今城市家庭教育必修课》《小学生父母课堂:当今城市家庭教育必修课》。
一套有科学体系的课程
与此同时,福田区还成立了“福田区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心”,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优势资源,有针对性的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家长成长,培养家长营造家庭和谐与幸福的能力。
借助区政法委和妇联搭建的平台,春晖家长学校开发家庭心理教育若干主题,开展福田区家庭教育智慧云课堂,进行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社区家庭心理教育,同时邀请知名家庭教育心理专家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此外,学校讲师团中学校专职心理教师也会走到社区“传经送宝”,宣讲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通过深圳报业集团“深学APP”等媒体平台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科普和指引,发表原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文章十多篇,共计5万字。
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的模式,不断提升家长的家庭心理教育水平,使福田区在校学生家庭关系更加和谐。2006年,福田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区”(全省仅两个县区)。
若干基于孩子发展需求的主题
基于孩子发展需求,福田春晖家长学校还会针对家庭教育中学校、家庭、社会面临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开展研究,不断丰富授课主题,引导父母从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开始,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表达自我,掌握学习方法,适应学校生活。目前开展研究的主题有“春晖家长学校新生开学第一讲”“父母的修养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性与艺术性”“双减背景下,家长如何关心、指导孩子的学习”“父母如何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等13个。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力量,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为开辟家庭教育新途径,福田区各校将家长讲师请进课堂,体验学校教育,促进家长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提升家校沟通效果,发挥家长家庭教育主动性与实效性。如今,福田全区已有800多名家长加入到家长讲师团中,为学生带来生涯探索、社会见闻、科学知识、安全教育、生命与健康教育等多领域内容的课程,丰富学生见识,提升学生生活能力。
福田区通过开设“春晖家长学校”、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等活动,有效转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未来,福田将保持和发挥全国家庭教育示范区的优势,培育新时代的好父母,未来5年,将实现“春晖”家长学校在福田全区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全覆盖、对困境学生的家长培训全覆盖。此外,春晖家长学校还将每年评选100名优秀家长,为深圳中心城区树立一批具有表率作用的优秀家长典型。
面临挑战:协同育人仍需突破的难点
尽管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研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 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机制的缺失或运行不畅(占61.21%)
- 部门间协同合作程度偏低(占69.41%)
- 上级政策支持不足(占58.39%)
- 缺乏评估制度(占57.84%)
这些问题表明,虽然各方职责分工已明确,但实际运作中仍存在机制不畅、资源分散等问题。因此,《方案》的核心在于持续提升“教联体”工作的效能,致力于实现高质量的“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以解决育人过程中的难题。
未来展望:构建更完善的协同育人体系
面对当前的挑战,构建更完善的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层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特别是在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上,避免因学校或家庭背景差异导致的不平等。
学校层面: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如开发特色课程、建立家校沟通平台等。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其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家庭层面:家长需要积极参与到协同育人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学校和社区应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指导机会,帮助家长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
社会层面:各类社会资源,包括社区、企业、文化机构等,应积极参与到协同育人中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
技术层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家校社之间的高效沟通和资源共享。
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有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高效的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