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酹江月块垒释,壮景东坡寄情怀——品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酒酹江月块垒释,壮景东坡寄情怀——品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被宋代文学家誉为“语义高妙,真古今绝唱”,苏轼在创作这首词时年届47岁,已被贬至黄州两年。这篇词作不仅在我国词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被视为豪放派词风的奠基之作。
初读理解文题
念奴娇,作为词牌名,承载着一段历史佳话。念奴,一位唐代歌女,以其才艺闻名遐迩。相传在唐玄宗巡游各地时,她常秘密随行。每当岁末宴会因宾客喧哗而音乐难以为继时,玄宗便命高力士召唤念奴献唱,宾客们便随之安静,聆听她的歌声。念奴不仅貌美,更以才艺著称,她的名声流传至今。因此,后人以她的名字作为词牌名,以《念奴娇》赞颂她的艺术造诣。
词中的“赤壁”指一个地点,即黄州的赤鼻矶,也就是现今黄州赤壁公园所在之处。“怀古”一词,意在通过缅怀古人的事迹来表达个人的情感。怀古诗,亦称怀古咏史诗,它包括咏古迹(追忆与古迹相关的人物、事件或物品)、怀古人(以古人自比或与古人对比)、忆古事或物(借古讽今或表达对往昔的哀思)。明代的李贽曾这样评价这类诗词:“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借《念奴娇》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细读把握壮景
先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大江”指的是长江,为何要用“大”?主要是为了展现其气势,这是从空间上进行描绘;“东”名词作动词,生动地描绘了长江滚滚东去的景象。“浪淘尽”则形象地表达了奔腾不息的长江将历史上的千古人物如孔子、秦始皇、曹操等人淘洗殆尽。作者开篇即把长江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空间上显得壮阔,时间上具有纵深感,意境宏大。
那么,哪些人物堪称千古风流?作者提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将焦点聚集在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上。“故垒西边”指的是古代军队营垒的遗迹,“人道是”意味着有人认为赤鼻矶是赤壁古战场,尽管苏轼本人也明白这并非真正的古战场,但这并不影响作者情感的抒发。
“三国周郎赤壁”,由此引出了主要人物周瑜。为何用“周郎”而非“周瑜”?“周郎”一词显得更为年轻,与下文周瑜的形象相吻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动词的运用尤为精妙。“乱”字描绘了石头的险峻怪异,“穿”字突出了石头的高耸,“惊”字传达了波浪的汹涌澎湃,“拍”字描绘了江水与波浪拍击的力度,“卷”字则表现了波浪的巨大威力。这三句从正面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形、声、色俱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既展现了动态之美,又描绘了色彩之美,彰显了长江的雄伟壮阔。
“江山如画”概括了前文的描述,“一时多少豪杰”则引出下文。为何作者要描绘如此雄奇壮阔的景色?是为了后文对周瑜的描写和抒情作铺垫。壮丽的景色衬托出英雄人物的出场,正如杜甫在《咏怀古迹其三》中用“群山万壑赴荆门”来引出王昭君一样。
品读形象情感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三句,开篇即描绘周瑜的形象。为何选用“公瑾”而非直接称周瑜?“公瑾”乃其字,此处用以表达敬意。而“小乔初嫁了”虽看似闲笔,实则别有深意,以美人映衬英雄,凸显周瑜的得意春风。“雄姿英发”则直接描绘周瑜的英俊风姿,潇洒不凡。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纶巾”彰显周瑜儒将之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则表现其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气度。
“故国神游”描述苏轼神游往昔古战场的情景。“多情应笑我,早上华发”,这两句转而写词人自身,感慨他人或许会因自己的多愁善感而发笑,以至于过早地生出花白的头发,不自觉间悲从中来。
通过上述分析,结合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怀古周瑜的同时,实则是在与周瑜进行对比。周瑜年轻有为,意气风发,早早地建立了功业,而自己却是妻子离世,事业未竟,年老体衰,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人生如梦,一尊还江月”则表达了词人欲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之苦。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句显得消极。
诗人思考,周郎与自己人生皆短暂,与永恒的江水和明月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何不以旷达、洒脱、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挫折,何必过分在意不如意之事。此后,他实现了精神上的涅槃,徜徉于天地山川之间,竹杖芒鞋,风雨无惧,这便是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