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俗大赏:“村晚”+非遗表演
春节民俗大赏:“村晚”+非遗表演
2025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张谷英村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盛宴——2025年全国春节“村晚”主场活动。这场以“四季村晚”为主线的活动,不仅展现了洞庭湖畔的乡村特色,更标志着“村晚”这一源自民间的文化活动,已经从一个地方性节目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文化品牌。
“村晚”的前世今生
“村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1年,浙江省丽水市月山村的村民们自发组织了一场文艺晚会,这便是全国首个“村晚”。此后,“村晚”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2016年,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开始搭建平台,支持农村开展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乡村春晚”,每年以“百县万村”大联动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开展示范展示活动。
2019年,“乡村春晚”入选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2021年,“乡村春晚”正式升级为“村晚”,活动频次由春节期间集中开展向节日期间常态化开展延伸,内容也从单纯的文艺演出扩展到群众文艺展示、特色文化传承、好物美景推介等综合性节庆活动。2023年,“村晚”进一步升级为“四季村晚”,以春夏秋冬主会场活动为重点,推动活动常态化开展,实现节目季季演、才艺人人秀。
创新驱动,文旅融合
在广东增城派潭镇,一场以“村晚”为切入点的乡村文化振兴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派潭镇通过创新三大机制,成功将“村晚”打造成激活乡村价值的重要载体。
在资源力量整合机制方面,派潭镇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多方参与机制。镇政府统筹规划,为“村晚”把方向、定主题,同时充分调动村民自主性和社会参与度,目前已收到社会赞助450多万元。
在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方面,派潭镇创新“村晚+直播”模式,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流量入口”。通过搭建5条“新乡村示范带”和5条省级“旅游精品线路”,全面提升“吃住行、游娱购”服务质量。同时,深挖特色农产品价值,以小品、山歌、说唱等形式进行宣传展示,推动派潭烧鸡、佳松岭村特色盆景等农产品“火出圈”。
在文化活化利用机制方面,派潭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价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岭南文化精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村晚”舞台,舞貔貅、舞渔灯等客家文化,以及粤剧、武术、醒狮等广府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据统计,派潭“村晚”已吸引游客500多万人次,线上线下观众达2.5亿多人次,真正实现了人旺、财旺、生活旺。
非遗表演,年味十足
春节期间,各地非遗表演精彩纷呈,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广东潮汕地区,正月初十的烧火龙、英歌舞和舞狮表演吸引着众多游客;在贵州安顺,地戏表演展现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四川成都,川剧表演让人大饱眼福;在上海豫园,灯会点亮了夜空;在湖南浏阳,烟花大会将节日氛围推向高潮。
在安徽歙县,鱼灯表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而在浙江安吉余村,一场别开生面的“村晚”更是吸引了全省的目光。晚会通过歌舞、戏曲、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浙江农村的美好生活和多彩风貌。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晚会的演员大多来自普通村民,他们用质朴的表演诠释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地方特色,各展风采
各地的“村晚”和非遗表演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安徽黄山祁门红茶之乡,村民们代代传承的才艺在“踩街”活动中精彩呈现。舞龙、舞狮、花灯等传统表演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展现了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浙江安吉余村,村干部领舞的“科目三”节目更是火遍全网。这个由村干部自编自演的节目,不仅展现了乡村干部的风采,更体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新气象。晚会还融入了越剧、畲族歌舞等多元艺术形式,展现了浙江农村的文化活力。
“村晚”和非遗表演不仅是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它们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带动了乡村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村晚”活动的常态化和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民俗活动,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